除了杨广,还有哪些人参与过京杭大运河的开挖?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大运河装满王者的雄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京杭大运河跟长城、坎儿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奇迹,是很给中国人”长脸”的历史文化名片。在这张名片中,有运河水2500年舒缓悠扬的吟唱,有运河边郁郁葱葱的杨柳风情,更有运河中欢快的船和船里昂扬的人。

  邗沟上的夫差。公元前486年,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当政第十年,为了北上伐齐、中原争霸,夫差在蜀冈之上筑邗城(今扬州),在蜀冈脚下挖沟,用“举锸如云”的举国热情,开凿了一条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水道—邗沟,这条沟是大运河的肇端,夫差也就成了挖下“大运河第一锹”土的人。尽管后来夫差伐齐走的是海路和陆路,没有走河路,但他挖下的这条沟,贯通了长江、黄河与淮河,使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影响辐射到了长江流域,加速了中国南北融合的进程。而且扬州、淮安两座名城因修邗沟诞生兴起,从此点上说,夫差功莫大焉!

image.png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

  其后历朝历代对邗沟多有修缮,隋唐两代对邗沟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扩道,宋代则进入了工程修筑和运输管理的鼎盛期,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运河船运日益繁盛。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运河上的隋炀帝。如果说夫差的征伐意识开了大运河的头,那么1000多年后的隋炀帝杨广,出于控制江南、保障中原补给的战略谋划,在大一统帝国的宏大疆域内,在夫差、曹操等人挖沟的基础上,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挖沟运动。605年至611年, 隋炀帝组织浩大人力先后建成通济渠、邗沟(疏浚)、永济渠、江南河,加上原先修好的广通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多条支流的运河体系建成,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南粮北调最重要的运输通道。

image.png

  隋炀帝杨广

  只可惜隋炀帝杨广修运河修得太急,几年时间征用数百万民夫,不恤民力,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隋朝乱世开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成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成了杨广骄奢淫逸、昏庸腐化的佐证,“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运河修好后,隋炀帝曾乘着龙舟,率领着皇后妃嫔、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先后三次巡游江南,最后死在了江都(今扬州)

  将运河改道的元世祖。隋唐宋三朝,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开封一带,大运河相对应地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拐弯的南北运输线。到了元代,帝国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大都(今北京),运河绕行洛阳的路线已不适合。于是,1283~1293年,雄才大略的元世祖忽必烈组织人力,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将运河截弯改直,弃洛阳而直至北京,全长1797公里,比隋代缩短了900多公里。

  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建成后,漕运行船可以直接到达积水潭,如今的积水潭、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了大运河的终点,百船聚首,千帆林立,一派繁盛景象。岸上遍布旅馆、酒楼、茶肆和各种商店,行人如织,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宛如江南秦淮,正如诗云“十里藕香连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关于通惠河的起点,历来存有争论,主要有白浮泉、瓮山泊、积水潭三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也都有相关史料依据,笔者无从考证,但无论哪一种说法,修建通惠河蕴含的灵秀匠心,彰显了郭守敬的博学机巧,使漕粮运输真正做到了水路直达,不用再搬粮上岸,转换航道,由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多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运用。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运河水潺潺,承载着许多人的故事,夫差、杨广、忽必烈这三位帝王与大运河的命运更为息息相关,他们的决断促成了运河生命体三次大的升华,他们的韬略决定了运河的走向风貌,他们的豪情尽融于汩汩运河水中,汇聚成一曲大河南流、大河北流、大河东流、大河西流的协奏曲(运河水流方向呈多样性),至今仍在浑响,相信在现今和将来会更加浑厚高亢绵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