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分道扬镳出自哪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 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 的事。
网络配图
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 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 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 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 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 任何一个,便笑着说: “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
在历史长河中,曹操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魏书》四七《卢渊传》孝文帝答卢渊谏表,曰:“曹操胜袁,盖由德业..
三国时期,刘备在世道大乱时,要和群雄一起逐鹿天下,难度是相当的大。因此,刘备非常重视人才,达到了饥渴的程度。刘备对人才的态度,让人叹服,但即使如此,也有人..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和荀彧的故事,欢迎阅读哦~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的家族在东汉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大族。年少的荀彧,聪明、思维..
你们知道王安石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被外放做官,屡任扬州签..
如果陈宫归顺了曹操,讨伐董卓时曹操能不能打败董卓?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十八路诸侯虽然看似人多势众,气势汹汹,但实际这些诸侯毫无凝聚力,..
【分道扬镳的出处】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孝文帝时期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叫拓跋齐,后改名为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
曾经的好兄弟,武松与宋江为何最终分道扬镳,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二人起初结识于柴进家中,因一点摩擦却不打不相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