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建国,姜子牙用5个月,周公之子却用了3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姜子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武王伐纣灭掉了殷商,为了控制东方的广大领土,分封了第一波地方诸侯。这中间就有姜子牙的齐国,周公旦的鲁国。到后来西周又陆续增加了晋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国。

  可以说西周初年,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建国的风潮。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西周诸侯的建立国家并不是简单的到达封地就算了。当时中原各个地方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且长期受到殷商极其附属国的统治,想要让这些人民服从新的诸侯国,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image.png

  【战后局面】

  牧野之战的过程,我们都大致了解。纣王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结果这些奴隶倒戈一击,于是周人取得了胜利。

  但是不得不说,这场胜利真的有很多的因素。而事实上,殷商的人口远大于周人控制的人口,从一开始周人对殷商就没有绝对的优势。牧野之战的成功,其一在于偷袭,其二是商人军队主力在东线,其三是有殷商贵族作为内应。

  比如投靠周人的微子启,和后来被周人解救出来的箕子等。这些贵族在奴隶倒戈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纣王身死后,政权也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了较为平稳的过渡。

  但是问题是,殷商的贵族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商朝,他们帮助周人只是为了杀死纣王。微子启答应帮助周人的条件是成功后自己作为新的商王,统治殷商。

  所以等到纣王死了,殷商的贵族们就不需要周人了。于是战后的局面就非常复杂,一方面周人希望在中原彻底消灭殷商的统治力量,不给它复兴的机会;一方面是殷商贵族寻求政治独立,获得更多自主权。可悲的是,在这个矛盾中,如果周人一味的采用高压政策,那将要面对比自身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殷商平民,这无疑是很危险的。

image.png

  人口密度分布图

  【应急措施】

  在商人贵族眼里,岐周就是西羌的一支小部落。就算几十年来发展迅猛,但是打败商人更多的是依靠众多的盟友,以及商人内斗。周人是没有绝对实力统治人口基数庞大的殷商的,这也是微子启等人敢于帮助周人伐商的底气。他们是希望白捡杀死纣王的劳动果实。但是周人能让他们如愿吗?

  为了对殷商平民和土地形成有效的统治,周人不可能答应微子启等人的统治要求,一个完整的殷商对于周人的威胁太大。但是从商人的角度看,他们也不愿意服从自认为是野蛮的周人,而更愿意服从于原本的殷商贵族。

  为了照顾商人的情绪,不要激起新的对抗,周人先是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统治殷商的遗民。让微子启等大贵族希望落空,也在政治上再次分化了殷商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内部依然不和。

  为了防范武庚,以及他手下大量的殷商遗民。周人对殷商的土地和人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割,其实就是表现在分封一系列其他的诸侯。这在分割了殷商实力的同时,还监视了殷商的活动。所以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实在是一种应对危机的应急措施。

  【分封诸侯】

  为了分化稀释殷商的人口,武王姬发先是在朝歌东部设立卫国,以管叔鲜为国君;西南部为鄘国,使蔡叔为国君;北面为邶国,使霍叔为国君。用这三国分割殷商百姓,同时监视武庚。他们也被叫做三监。

  然后又是在外围继续建国,如齐国,鲁国等,作为第二梯度。另外周人还驱赶大量殷商百姓,在洛邑建立成周,也是为了分割殷商遗民,为宗周建立起东部屏障。

  其实三监主要就是军事功能,用殷商人组成的部队监视殷商,这当然容易出现问题。而鲁国则作为东方的政治中心,在周公旦的主导下传播礼乐宗法等西周文化。而齐国则作为东方诸侯之长,起到军事后盾以及镇压东夷的作用。

  所以西周初年的一切分封活动都是围绕着武庚的政权展开的,最终也确实锁死了武庚的出路,达到了以藩屏周的目的。而分封制事实上就是因为周人实力不足所采取的应对方案,是着眼当时情况作出的应对之策,只是后来发展成了周人的制度安排。

image.png

  【建国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代诸侯们面临的困境就很大了。他们首先要带着少量的周人驱赶大量的奴隶进入封地,比如鲁国管辖殷民六族,卫国管理殷民七族。

  首先这些殷商遗民就很难安排,诸侯不可能一直用军队来监管这些平民。怎样让他们脱离原本隶属的殷商贵族,或者说让他们和他们从属的殷商贵族服从诸侯本人的统治,这是当时每个初代诸侯国君都要面对的问题。

  就算解决的殷人奴隶叛乱的问题,但是到了地方上,诸侯们也不能一帆风顺。因为他们的封地在以前可不是无主野地,很多地方如果曾经不是殷商的地盘,那就是殷商附属国的地盘。

  比如古唐国,古齐国,古邢国等等。虽然他们的政权也都随着殷商一道覆灭,但是当地的传统势力盘根错节,文化传统千奇百怪。怎样让他们从文化心理上认同这些空降的统治者,从政治上接受统治,这也是个难题。

  对于当时的殷商百姓来说,周人就是一群落后的征服者。他们虽然因为周人的武力不得不屈从,但是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都是看不起这些新来的统治者的,那么这个隐患怎么消除?这是当时所有新封诸侯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周礼尽在鲁】

  面对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不一而足,不同的诸侯处理建国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典型的就有鲁国和齐国这两种。

  由于周公旦需要坐镇中央,所以建立鲁国的任务由周公之子伯禽来完成。等伯禽建国完成,回朝报政的时候,已经过了三年了。

  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报政?”伯禽说:“我在改变当地的风俗,变革当地的礼仪。寻常百姓父母死后也要服丧三年,所以到这时候才来报政。”

  伯禽就是用了三年的时间,硬是把当地人的文化风俗,礼仪习惯都给重新塑造了一遍,用以适应周人的传统。这中间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不管怎么说,鲁国用了三年成为了成为了周人最相像的诸侯,故有“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的说法。当时的人也说“周礼尽在鲁矣”。

  【顺其风俗】

  反观齐国,姜子牙五个月就完成建国,回朝报政了。周公问“为什么这么快?”姜子牙说“我简化其君臣之礼,顺应原来的风俗去做。”

  姜子牙一开始也遇到了反抗,他刚到封地就遇到了莱夷的进攻。可见当地人并不欢迎他,姜子牙打败了莱夷。开始建国,却又遇到当地贵族和官员司寇营汤的反抗,于是姜子牙杀了司寇营汤。

  为了对当地百姓形成统治,姜子牙拜访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结果也是不予理睬。这些当地名望很高的贵族,对于当地百姓行为的塑造力是很强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人可能会采取类似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所以姜子牙杀了狂矞、华士兄弟。

  就这样,姜子牙才能开始推行政令,然后他顺应当地风俗,简化礼仪。让当地人感觉得到尊重的同时,没有对生活和传统做出太大的改变。

  然后姜子牙鼓励工商业,支持当地人煮盐销往内地。这改变了他们曾经被商人掠夺的处境,让他们获得了实在的好处。

  就算是建国最快的姜子牙,也是经历了这么多的困境。可想而知,其他受到殷商文化影响更深的三监等诸侯,他们的建国之路会有多艰辛。

  【唐卫建国】

  事实上,对于建国的策略,模仿姜子牙的诸侯更多。比如唐叔虞的唐国,康叔的卫国都是如此。

  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嫁给周武王,生下大儿子周成王,小儿子就是唐叔虞。唐叔虞也学习外公姜子牙的建国方略。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结果一年之后见到成效,政绩斐然。为后来的晋国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卫康叔就封卫国的时候还很年轻,因为卫国建立在殷商故都朝歌,所以周公旦也很重视,把卫康叔叫来嘱咐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

  康叔到卫国后,访问当地的贤豪长者。与姜子牙受到的待遇不同,经过三监之乱,殷商百姓渴望稳定,于是对康叔以礼相待。

  康叔向他们询问治国安民之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对殷商遗民七族,不歧视,不虐待,妥善安置殷商遗民。终于受到卫国百姓爱戴,顺利的使卫国建立起来。

  【总结】

  分封制最初推行的时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周人是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以落后文化改造先进文明。最后在殷商的废墟上兴起了一个几乎是全新的文化传承体系

  鲁国虽然建国用了三年时间,看起来比姜子牙的五个月长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后来的历史中也证明了,鲁国是周人礼乐制度最长久的坚定支持者,这一点鲁国比其他诸侯都要做的更好。

  反观顺应民俗建立起的诸侯,在春秋初期的扩张运动中也才是真的毫不手软,破坏礼乐迅速壮大。齐国和晋国就是典型,虽然后来齐桓公为了对抗蛮夷入侵主张“尊王攘夷”。但是在此之前,齐国也没有把周王室放在眼里。

  所以说,并不能因为建立国家时间的长短,就判断哪个诸侯国君更高明。鲁国建立用了三年,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姜子牙用了五个月,唐叔虞用了一年。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