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女指的是什么 为何后宫妃子们听了闻之色变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朝天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人程嗣章在《明宫词》中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就对“朝天女”作了形象的描述。

  所谓“朝天女”,就是明朝时期的殉葬女。这些殉葬女,主要是指皇帝的嫔妃或宫女。

image.png

  (悲惨的朝天女,图取其意)

  这些可怜的女人,一但进入庭院深深的皇宫后,生前会想尽办法侍奉好皇上,挖空心思地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渴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众嫔妃中脱颖而出。在皇帝驾崩后,她们又会被当作私人物品,继续到地下侍奉帝王,让生前乾坤独断、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在地下继续过着妻妾成群,前呼后拥的生活。“朝天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人殉制度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山顶洞人的墓穴里,考古人员就曾发掘出3具遗骸,其中包括一具非正常死亡的尸骸。经专家考证,这就是最早的殉葬者。

  到了先秦时代前期,人殉之风渐至鼎盛。在1976年发掘的殷墟王陵寝内,已发现200多个殉葬坑,每个坑内有殉葬者遗骸8至10人。光是这一个大墓的人殉数量,就超过了2000人。在已经发掘的十多座大墓中,殉葬人数已达到5000多人。

  这些殉葬者中,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奴隶,既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

  人殉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收敛。秦献公甚至在公元前384年,曾下令废除这种风行了300多年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受到了秦国民众的拥戴。

  但他的继任者们却更加痴迷于人殉,又掀起了人殉制度高潮。

  《史记》载:秦武公“从死者66人”,秦穆公“从死者770人”等。在曾侯乙墓和秦公一号大墓中,都发现了不同数量的殉葬者,且多为女性。

image.png

  (胡亥剧照)

  秦始皇死后,胡亥曾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殉葬。同时为了保证始皇陵寝秘密不泄漏,“尽闭工匠葬者,无复出者,死者甚夥”。刘向在《谏营昌陵疏》中提到,始皇人殉者“计以万数”。如此创下的人殉记录,简直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殉被逐渐废弃,直至两汉时期,人殉制度基本绝迹。

  但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又开启了人殉恶例。

  洪武28年,他的儿子朱樉死后,其两名王妃就奉旨殉葬了。

  在朱元璋死后,继任者朱允炆下令未生育者“皆令殉葬”。《大明会典》中对此有着详细记的载:“凡妃嫔40人,俱身殉从葬,惟二妃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由此可知,除去早亡的两位嫔妃外,为朱元璋的殉葬人数,至少有38人。

  朱棣死后,殉葬者也有30多人。《朝鲜李朝实录》中对这些“朝天女”的遭遇作了细致的描述。

  殉葬之日,太监们把这些嫔妃宫女集中在一个大院子里,设宴招待,“皆饷之于庭”。然后将这些人带到一个大房间内,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床上,从房梁上悬垂着一根根的白绫绳套,“以头纳其中”,太监们迅速抽调小木床,嫔妃宫女“皆稚颈而死”。

  当时的状况非常惨,以至于“哭声震殿阁,闻者肝胆震颤”。

  (朱棣剧照)

  朱棣的“朝天女”中有一位朝鲜女子,在殉葬当日,拼死挣脱了太监的的控制,逃到仁宗朱高炽的面前,苦苦央求饶她一命。但仁厚的朱高炽,却冷血地拒绝了她。最终,她没能逃脱殉葬的厄运。

  当然,这些“朝天女”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继位的帝王,还是会给予她们适当的补偿。继任者首先要为“朝天女”追赠谥号,赐给一定数量的抚恤金。其次,殉葬女子的亲属会被认定为“朝天女户”,从此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等,也算是对这些“随龙驭上宾”的“朝天女”一丝微不足道的慰藉。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后为帝王殉葬的“朝天女”,共计达到了上百人。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虽然他一生窝囊,历经“土木堡之变”后,惨遭掳掠,但他却作了一件让后世为之惊艳的好事,那就是废除了人殉制度。朱祁镇在临终前遗照:“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

  当然,有人提出朱祁镇之所以这么做,是想保护与他同甘共苦的钱皇后,在他死后免遭殉葬厄运(因为钱皇后一生没有生育)。但不管朱祁镇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上功不可没。

  至此,人殉制度得以终结,“朝天女”这个特殊的称号和身份,也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明史》《朝鲜李朝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