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张良的后代,中不了状元照样当上宰相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九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古代,要想进入仕途,或者想成就一番事业,参加科考博取功名无疑是一条捷径,而考上状元则是捷径中的捷径。但也有不少历史名人,科考落第或者没有考上状元,照样做出杰出的成就,比如苏轼,不管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是非常突出的。今天讲的这个人参加科考就没有中状元,但他不愧是张良之后,中不了状元,照样凭其出众才华当了宰相;而且他还有卓越的文才,曾写一首诗可与词神苏轼叫板!那么此人是谁?果真是张良之后?他宰相当得是否称职?他的诗究竟有多牛?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image.png

  一、五岁能诗,被誉神童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九龄。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他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第三十世孙),是西晋名相张华第十四世孙。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其曾、其祖、其父都做过地方高官,他也是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

  民间传说张九龄七岁那年春天,曾随家人到名刹宝林寺游玩。他正玩得津津有味时,遇到韶州府太守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可顽皮的小张把进寺前折的一枝桃花藏在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的随从摆弄供品,丝毫不害怕。太守见小九龄生得可爱,聪明伶俐,于是想试试他的才气,随口问道,“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于是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听罢大惊,“神童啊,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还有,张九龄在13岁时,还曾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认为他日后必有作为。

  二、时运不济,考上状元被取消

  按说张九龄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又如此聪明,读书又努力,考上状元是不成问题的。而事实上,关于张九龄终究是不是状元,历来却颇有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状元,比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散文《十万进士》里,曾说过张九龄是状元。但又有不少学者考证,他不是状元。

  在传统说法里,岭南或者两广第一位状元是唐末的广东封开县人莫宣卿(834—868),而他比张九龄晚出生156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明朝的广东佛山人伦文叙(1467—1513)。那么张九龄究竟是不是状元?咱们先来看看他的科考经历。

  公元702年(武则天长安二年)春,张九龄赴京应进士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沈佺期。张九龄之才为沈佺期激赏,被列为进士第一,按理说是考上状元了。然而,这次考试却由于“时有下等谤议上闻”,也就是落第者对考试结果有非议,并上告朝廷,说有作弊现象。结果朝廷下诏追查,弄出很大动静,沈佺期被调查下狱,承认曾收受贿赂(但并非张九龄行贿,同张九龄无关),于是考试成绩全部取消。受此影响,张九龄只得打道回府,回到了老家韶州。就是说,张九龄本来考上了状元,却被取消了资格。

  但据史书记载,张九龄后来又先后参加了两次制科考试,一是在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二是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但这两次考试是否中状元,史书记载并不详细。

image.png

  在706年这次是“才堪经邦科,张九龄、康元瑰及第”;在713年这次则是“文经邦国科,韩休及第;藻思清华科,赵冬曦及第;道侔伊吕科,张九龄及第”(宋·王溥《唐会要》)。其中有“及第”字样,所以有人推断张九龄又考上了状元;但书中并没有明显指出是状元及第,而且又同时出现了多个人名“及第”,谁是状元?难道有并列现象?显然也很难考证。况且,真正的状元一般是指常科的进士第一;而制科考试即便是第一,也不能称为状元,如果是的话,后来的苏东坡也曾在制科中考了第一,那么苏东坡也是状元了?显然不是。

  而向来以记述唐史最为权威的《旧唐书》《新唐书》则只是说张九龄“登进士第”,也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张九龄是不是状元真的成了悬念;或者说,张九龄绝对有当状元的资格,但是没有运气,失去了状元这个名头。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张九龄的仕途,不是状元又如何?咱有才,照当宰相照样成为国家的肱骨之臣!

  三、受名相张说激赏和推荐,被朝廷重用

  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也是唐代唯一的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为人耿直,仪表堂堂,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他究竟有多大影响?史载即使在他罢相后,唐玄宗选择宰相时,总要对推荐的人问一句:“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以此看来,张九龄几乎成了朝廷选相的一个标杆了。

  不过,张九龄的被重用,跟一位叫张说(yue)的人是分不开的。张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而且他一生三度拜相,绝对是朝廷的一位肱骨之臣。

  703年,时任中书舍人的张说因慷慨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他过韶州时,见到了被取消状元资格闲居在家的张九龄,他看了张九龄的文章后,大为欣赏,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这给了当时颇受科考打击的张九龄极大的鼓励。只要有才华,就不怕暂时被埋没,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雨便化龙!

  于是到了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再次赴京应吏部考试,他在才堪经邦科登第,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后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皇帝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又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一职。

  张九龄向来以直言进谏著称,他在唐玄宗继位的第二年就曾上书皇帝特别器重的宰相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得到姚崇赏识。然而,他跟姚崇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后来二人有了矛盾。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的不满,他为了避开姚崇,找借口去官归养,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但他在家也不闲着,想方设法为家乡办点实事。

  他在家的一年里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开辟大庾岭路。自古以来岭南和中国内地交通不畅,严重阻遏了岭南的发展,以至于岭南被称为蛮夷之地。张九龄决定改变这一现象。还有就是,唐朝在开元年间,社会开始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大庾岭是南岭著名的五岭之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岭高路险,张九龄出入岭南深有体会,于是便建议朝廷修路。得到批准后,他自任开路主管,趁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不辞劳苦指挥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修通了一条全长十几公里,宽近17米的古道。

  梅关古道修成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张九龄做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事,大庾岭古道还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他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他尽职尽责,受到好评。

  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尽管张九龄的出道,张说功不可没,但张九龄也并不因之而讨好张说。他对张说也是经常提意见,有啥说啥。725年,玄宗东巡泰山祭天封禅,张说亲自选择随皇帝登山的官员,当然他多推荐的是和自己亲近的官员,许多官阶较低。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选那些清流高品的人,以免引起非议。张说不听,结果招致一片怨言。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次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因此就得罪了宇文融。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仍没有听从他的话。726年四月,宇文融和奸相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被改任太常少卿。随后又被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第二年三月,张九龄又改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和他志趣高雅的意境,其中有:“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等著名诗句。

  731年三月,张九龄再度被召入京,任秘书少监等职,他奉旨代撰敕文,不须草稿,挥笔立就,深为玄宗倚重。皇帝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和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等。张九龄55岁时,向朝廷申请回乡赡养老母,但玄宗皇帝仍对其重用,不予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他的弟弟后来都成了岭南的封疆大吏。

  四、出任宰相,高瞻远瞩,窥出安禄山反心

  733年十二月,张九龄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上宰相的张九龄更加兢兢业业,为国效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张九龄的才干得到奸相李林甫的嫉妒,他开始想方设法打压张九龄。之后玄宗听信谗言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张九龄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图谋废太子李瑛而立自己的儿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张九龄支持,他叱退使者,坚决拒绝,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

  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败,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奏请朝廷将其斩首。之前,安禄山入京时曾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他早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于是他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违反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便毫不犹豫上奏表示,为严肃军纪,应将安禄山斩首,他提出:“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并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恳请玄宗皇帝杀之以绝后患。但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告,竟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

  740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扫墓,因染病于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后来曾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发起了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五、文学泰斗,一首诗可叫板苏轼

  张九龄不仅是位政绩卓著的政治家,一位能臣、忠臣,还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文学大家,著名诗人。他曾被张说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开创盛唐新一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体现了岭南人豪迈的民风,具有“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唐代,岭南还在开化之中,张九龄的诗歌创作成就,对岭南诗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起了启迪和推动作用。

  张九龄才华横溢,创作颇丰,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他的诗完全脱离了齐梁以来文坛的颓靡之风,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张九龄的作品一方面关注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另一方面又坚持超越的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媚俗,主要表现了争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和坚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比如他的组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组),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二句,就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多托物言志,以比兴手法为主,显得委婉蕴藉。比如他的《感遇》诗,多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明显受到屈原楚辞的影响,颇有“风”、“骚”之情韵。

  张九龄的山水风景诗也极好,且喜欢把风清月朗的景色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相融合,追求一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效果,这就使他的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工于形貌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加大了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极为情韵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等。明朝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诗风,说得十分中肯。在诗人荟萃的唐代,他显得很突出,连大诗人王维、杜甫都对他极为欣赏。

  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成就极高,其中一首诗完全可以叫板后来的诗神、宋朝第一文豪苏轼,即那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绝唱千古,成为古代诗词中吟月抒怀的最经典诗句。在后来的同类题材的诗作中,也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与之比肩。

image.png

  苏轼和张九龄这两首诗(苏词这里在广义上也可称为诗)都是吟月抒怀、寄托相思的佳作。相比而言,张诗更多缠绵相思的抒写,因为他相思的对象是“情人”;而苏词则更为豪放一点,不仅是因为他属豪放派,更主要是他的相思对象是弟弟,一个男人。不过张诗虽缠绵,但并不悱恻,并不伤感,仍然有一种从容、豁达之感。“海上”“天涯”二字一下把那种渺远、阔大的意境表现了出来,具有很高的境界。可以说,就从最著名的两句看,苏轼并未超越张九龄;或者说张九龄完全可以叫板苏轼。

  总之,张九龄究竟是不是状元,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愧是张良之后,像张良一样,既有才华,又有忠诚。做为一名国家重臣,他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做为一著名诗人,一位文坛泰斗,他也实至名归。

  无怪乎《旧唐书》对张九龄的评价: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乃一时之选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