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审视北宋名臣司马光:忧民之心与治国之功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名臣司马光以其卓越的学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史学造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有人以“忧民误国”一言以蔽之,对司马光进行了片..
司马光砸缸救的是谁?司马光砸缸之后发生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小伙伴们小时候都曾有学过了。通常来说,老师多半都是会跟我们讲,司马光怎么怎么聪明,反应怎么怎么快,知道能用智慧来解决难题,以此告诉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要让我们知道,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开动自己的大脑,那么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其实在古代,像司马光一样小时候就表现得十分聪明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跟司马光同为北宋人的文彦博,小时候也曾经“树洞取球”,利用水的浮力,让不小心踢进树洞的球浮了出来,智慧同样令人赞叹。
不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名气,明显没“司马光砸缸”高。
司马光出生在宋真宗年间,之所以用“光”字取名,是因为他出生在光州光山,那会儿他爸爸正在当地担任县令。
司马光出生后,老爸对他寄予厚望,他才几岁大,就学会了读《春秋》,而且还能把书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不过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出名,完全是拜砸缸这件事所赐。
7岁那年,司马光跟着老爸出门去拜访朋友,他老爸是当官的,老爸的朋友也是当官的。
司马光又新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玩着玩着,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个孩子贪玩爬到了假山上,一个没站稳,“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
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他使劲挣扎也爬不出来。其他孩子吓得哭的哭,跑的跑,只有司马光一脸镇定,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
水全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当然就得救了。
而司马光救出的这个小孩,正是他老爸朋友的儿子,叫做上官尚光,在这之后,他和司马光成了发小,两人一块长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就是上官家里给宣扬出去的,从此司马光大受赞赏,在东京和洛阳出了名。
至于上官尚光呢?他倒是默默无闻,虽然他也很优秀,长大后参加科举考中了进士,但很快,他就厌倦了官场,辞官回乡,专心写书做文化了。
而且,上官尚光很懂得感恩,为了纪念司马光救自己这事,特意花钱建了一座“感恩亭”,告诫后人要知恩图报。
至于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更希望我们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
司马光确实很聪明,他后来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可以说,司马光和上官家、上官尚光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上官家帮司马光出了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名臣司马光以其卓越的学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史学造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近年来有人以“忧民误国”一言以蔽之,对司马光进行了片..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纳妾对于许多士大夫而言,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传宗接代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北宋时期,却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坚守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对于个人身份的确认与归属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及复姓“司马”,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三位历史人物:汉代的史学大家司马迁,三国时期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资治通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
“知恶而不能去”的故事,发生在汉章帝时期。而“知恶而不能去”,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汉章帝在处理大舅子窦宪无法无天行为时的一句话。司马光的这一节..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为后世提供历史的镜鉴,以考察当今的得失,故而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就是儒家的意识形态。 所以,但凡涉及到重大事件时,..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起情节简单的伤害案,那就是《宋史·刑法志》记载的一个著名案件“阿云之狱”。在案发时的宋代,后经明至清末,围绕该案定性问题一直争议不休。历史..
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司马光编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却一定知道他小时候砸过一口缸。 但是前不久,收藏家马未都在..
司马光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