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几大人种?分别有什么特色?

时间: 浏览:加载中...

  维达人

  Vedda

  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又称吠陀人。人数极少。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能粗制陶器。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QQ截图20160401145152.png

  安达曼人

  Andamanese

  南亚印度少数民族。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人数极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使用安达曼语,语言系属未定。无文字。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保留母系制残余。集团内的事务由年长的男人和女人处理。无法律。对危害他人生命财产者,由受害者本人或联合亲友进行报复。靠采集、渔猎为生。所用工具极为原始。能制造粗陶器、独木舟,会用竹篾、藤条、蔓草编织篮子。不懂驯养牲畜。实行一夫一妻制。没有表示各种亲戚关系的称谓,通常直呼名字。一般无衣着,男女都剃发,喜欢全身刺青,佩戴用骨、贝、木竹以及树叶、藤蔓制成的腰带、臂箍、手镯和项链。

  宋人赵汝适《诸蕃志》“海上杂国”条,称“晏陀蛮国,自蓝无里去细兰国,如风不顺,飘至一所,地名晏陀蛮,海中有一大屿,内有两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无人烟,其大山周围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舣岸。山内无寸铁,皆以砗磲蚌壳磨铦为刄。”

  《瀛涯胜览》钖兰条称之为“桉笃蛮”,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风向东北行三日,见翠蓝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笃蛮山”,又指岛上的人“巢居穴处,男女赤体,皆无寸丝,如兽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罗蜜、芭蕉子之类,或海中捕鱼虾而食。”

  尼格利陀人

  Nagritos

  东南亚古老居民。名称来源于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肤色褐黑,头发略带鬈曲。相传二三千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后受马来人排挤和同化,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地带,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多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60人组成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活动。住所系用竹竿或树枝搭成的简陋窝棚,上面盖以树叶或兽皮。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

QQ截图20160401145203.png

  泰米尔人

  Tamils

  南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鬈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火葬。

  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属不同人种类型:①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荼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②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③尼格利陀人种类型,包括伊鲁拉尔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均较落后,许多人仍以采集和射猎为主要生计,有的依靠掘土棍生产,称为掘棍文化,许多方面都保留着氏族部落结构,其中有些仍处在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各民族,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人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著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印度独立后的1956年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