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似忠是什么意思?典故来源于明朝一个故事
明朝末期,在嘉靖、万历等诸位祖宗的怠政蹂躏下,大明江山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大臣们已经习惯了皇帝不管事儿,他们自己也已经习惯了混日子。 但到了崇祯皇帝时,他..
明朝末期,在嘉靖、万历等诸位祖宗的怠政蹂躏下,大明江山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大臣们已经习惯了皇帝不管事儿,他们自己也已经习惯了混日子。
但到了崇祯皇帝时,他一反常态,想做个有为的皇帝。他不但不怠政,反而相当地勤政。但大明的整个官僚系统早就已经堕化了。大部分官员,只知道说些漂亮话,根本不愿意干事,或者说根本没有能力干事。
此时,大明王朝的主要矛盾,就是崇祯的勤政与大臣们的怠政之间的矛盾。而崇祯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矛盾。满清的崛起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壮大,又加深了这个矛盾。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大明王朝这艘船就要翻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如风卷残云般摧城拔寨,北京城已经岌岌可危了。
怎么办呢?北京城是守不住了。既然守不住,那就只有一条路了:跑路。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半个南中国还在明朝手里呢,卷土重来未可知。
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有过这个想法。
有一个名叫李明睿的臣子,曾单独觐见崇祯皇帝,陈述了“南迁”的想法。崇祯还与他讨论了一些迁都的技术性细节。但讨论完毕,崇祯命他“此事重大,切不可轻泄”。
对于这个事,崇祯是谨慎的,也是犹豫的。他祖宗的陵墓和宗庙都在北京,要他一个人逃跑,这对于自我道德要求极高的崇祯来说,是过不了心中的那道坎儿。
经过内心的反复争斗,最终,崇祯终于鼓起了勇气,把心中那道坎儿迈过去了。可是,此事要成,他还要迈过下一道坎儿——大臣们的反对。
李明睿把此事上奏后,崇祯把它拿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商议。结果,几个平日里最爱说漂亮话的“忠臣”,以道德的名义,表示了强烈反对。尤其是一个名叫光时亨的大臣,如丧考妣,措辞最为激烈。他甚至要求杀掉李明睿,以儆效尤。
光时亨的言论一出,原本沉默的大臣们更加战战兢兢,无人敢说话,生怕担上“投降派”“胆小怕死”“不顾祖宗社稷”等道德罪名。
而在崇祯的心底,他也是害怕担上这些罪名的——这正是他之前犹豫的原因。于是,他不置可否,此事就此打住。也许就是在这件事之后,一直犹豫矛盾的崇祯,最终立下了自杀的决心。
不久后,北京城被攻破。崇祯在景山上吊自杀,以身殉国。
那么,“大忠臣”光时亨有没有随之殉国呢?当然没有。他不但没有殉国,而且成为第一拨投降的臣子。他不但投降,而且是跪在地上,以最为卑贱的姿势迎接自己的新主子。
所谓大奸似忠,大概就是如此吧。
好在,天有大德,报应不爽。李自成兵败后,走投无路的光时亨又投靠了南明弘光帝,结果被砍头示众——罪名是“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末期,在嘉靖、万历等诸位祖宗的怠政蹂躏下,大明江山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大臣们已经习惯了皇帝不管事儿,他们自己也已经习惯了混日子。 但到了崇祯皇帝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