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为山西作出了哪些贡献?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说到过去的山西,始终绕不过一个人,此公便是掌权山西三十八载的阎锡山先生!外省人称阎老西,有人说他特小气,请客吃饭,一盘豆芽,一盘花生豆。修建的窄轨铁路,蒋介石和日军的火车也没办法开进来,人们谈论阎锡山时的关健词,不到翁、保守守、旧机者、军阀。有的影视剧完全丑化阎百川先生!

  居士是山西人.自然有强烈的山西情结. 当我们透过沉重的历史烟云,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应该对阎锡山做一个怎样客观的评价,如何还原其本来的面目。也许很多历史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露出其真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离得越远,看得越清。

  居士试图以几个问题,来探讨阎锡山对山西的贡献。

  一.同蒲窄轨铁路之修建

  清末民国的中国铁路修建.一则外国人修建.二则国人向外国贷款修建. 以一省之力修筑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的,只有山西的阎锡山先生。

  1932年阎锡山提出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在经济上要“发展公营事业”,铁路也属于公营事业。要修路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两个测路工程师认为工程艰巨,费用浩大,建议修窄轨,阎分析研究,采用了建议,并于1933年 3月专门编成《山西修筑窄轨铁路之理由》一书,阐明投资少。得利快之好处。为了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实行修成一段,就先行营运。1934年 5月,太原至介休段竣工,7月1日就正式营业,当年就运送旅客76万人,运货57万吨;第二年原平至临汾铺成,就运送旅客 27.5万人,运货 43.5万吨。1935年营业进款额为 178.64万元,货运收入增加 78.7%,纯盈利116. 4万元,同时为了降低筑路费,还采用了兵工修路的方法。

  同蒲铁路的快速修建竣工,对于国民政府抗击日寇入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山西,中央军及八路军得以快速入晋参战,全以凭借同蒲铁路快速直达太原,以及大批军火,物资,迟滞日军进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铁路快速修建成功,大大提升了山西人自豪感。

  二. 西北实业公司的建立

  阎锡山提出“造产救国”、“建设西北”口号。1933年8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正式成立,都是规模较大的工厂,如煤矿、铁矿、炼钢、机器、兵工、化学、机车、耐火、洋灰、电化、发电、造纸、毛织、皮革、印刷、卷烟、火柴等厂.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到 2亿银元。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为山西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太钢、水泥厂、面粉厂、卷烟厂、西山矿等等都是西北实业公司沿革而来。

  三.守土抗战

  忻口战役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北部忻口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进攻的防御战役。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但在这次会战中,中央军、晋绥军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华北战场歼敌之最新纪录。忻口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和不可一世的骄蛮姿态,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打乱了日本妄图速战速决,6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支援了平汉路中国守军的作战,为平汉路中国守军集结、南撤赢得了时间。

  忻口战役后日军领山西大部。阎先生退守山西吉县克难坡弹丸之地,8年抗战始终没离山西一步。抗战中沦陷区死守国土的大员,阎先生乃第一人。

  四.大兴教育,被称为民国教育的典范。

  阎锡山曾留学国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治学方面,卓有成效。阎锡山办教育,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搞好山西经济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百分率,即使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更何况,中国的这一历史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在一个战争频仍、离乱不断的环境下,一省的入学率还能达到这么高,作为后人的我,除了感佩,还是感佩

  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布衣儿时居并州路, 附近桥东街、东岗巷等多棚户区,大都是河南、山东、河北人,曾问父亲“他们来太原做什么”。父亲小声说“过去太原好.人们能吃上饭”。

  现在山西的资源优势很明显,但山西的资源却没能满足山西人民造福山西百姓,却派生出“煤老板”“煤官”。悲哀···山西的公仆们,你们面对阎锡山先生,面部是否有些烫感,如果你们面不改色心不跳。布衣则无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