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为何落选云台二十八将?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很多人写作文时都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豪情满怀的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的故事,讲的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

  先后任陇西太守、爵封新息侯的伏波将军马援,论战功、数政绩、凭操守,都是东汉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理应受东汉王朝的表彰和封赏,然而,他却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不仅如此,当他病死彊场、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马革裹尸”后,更遭到爵位被夺、死无葬处的悲惨结局。

  一代名将为什么会遭如此不公的待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一封家书惹的祸。

  马援有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马援的一生,就是征战的一生,为了东汉的建立,他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

  但是,这个连死都不怕的大丈夫,仍然有所畏惧。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侄子。

  马援早年丧父,是哥哥们的呵护下成长的。他大哥时为河南太守,二哥、三哥都在京城为吏。马援不依赖哥哥,小小年纪就去了边彊,以放牧为生。后来他发达了,管着几百户人家,有牛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他曾说:人发了财,贵在能救助他人,否则就是守财奴。因为他为人慷慨,所以有许多人来投奔他,成为陇右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

  当光武帝刘秀率领兵马行进在光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漫漫征途时,雄居于陇西的隗嚣和称帝于巴蜀的公孙述,就成为刘秀一统天下的巨大阻碍。

  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马援选择了投靠刘秀。作为隗嚣的属下,作为公孙述的老乡,马援选择刘秀,说明他仅仅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还是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

  马援的二哥死后,两个侄儿少不更事,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马援深以为忧。他关心这两个侄儿,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当他远在交趾万里以外的时候,还不忘写信告诫他们,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诫兄子严敦书》。

  他在书信里只说了一件事,就是要求侄儿不要在背后论人长短。这点真心没错。为了说明这样做的重要性,老马还在信中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做人要学龙伯高,不要学杜季良。他说,龙伯高为人厚道,廉洁奉公,具有很高的威望,我喜欢并尊重他,希望你们效仿他。杜季良他豪侠仗义,替人分忧,助人为乐,不论人品清浊他都能结交。我喜欢并尊重他,但是不希望你们效仿他。

  马援诫侄,本是出于教育后代的善意,令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份诫侄书偏偏将他卷入是非之中。因为,他本身也不自觉地在书信中论了龙伯高与杜季良的短长。

  在马援诫侄之后,就有杜季良的仇人以他的诫侄书为依据,向光武帝举报杜季良,说杜季良“为行浮薄,乱群惑众”,并附带着告了与杜季良交好的梁松与窦固,于是杜季良被革职,梁松与窦固也被刘秀狠狠地批评了顿。

  因为一封诫侄书,马援无意中得罪了梁松等人。

  而这位梁松,并非等闲之辈,他乃当今皇上的女婿,在朝中“贵重”无比,连公卿大臣都畏惧他几分。梁松虽然免于处分,但心中仍对马援愤恨不已。

  62岁那年,本已退休的在家的马援,听到东汉军队在武陵(今属湖南)作战失利后,不甘老死家中的马援,向刘秀请求带兵出征。令老马没想到的是,一生征战毫无败绩,却会栽在武陵这个小地方。

  马援赶到武陵时,因天气太热,加之水土不服,士兵病死多半,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不久,马援也身患重病,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

  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军中还有人搞内斗。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他的意见未被采纳,便对马援心怀不满,想借机报复。于是他上书朝廷,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诬告坐失战机,遭致失败。光武帝便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赶到武陵监督马援。

  这真是冤家路窄,本就记恨马援的梁松,在武陵处处给马援难堪,可怜一代战将,有志不得施展,不久旧病重发,不治身亡,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了他“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人生诺言。

  马援一死,梁松仍没放弃报复马援。因武陵之役的失利,被人诬为马援指挥失当所致,早已引起皇上的不满。梁松看准了这个机会,直接举报马援,说他南征交趾返京时,私带了一军车财宝据为己有。

  其实马援带回的是一车薏苡种仁。薏苡种仁又叫苡仁、米仁。当地薏苡果实较大,马援想把种子引进内地,予以推广。

  这本是一件可以惠及内地民众的好事,然而梁松一告就准,以致龙颜大怒,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马援家人得知后十分惶恐,不敢将“马革裹尸”的马援遗体葬于自家墓地,只得在京城西郊买地数亩,草草掩埋。

  葬完马援,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的家人这才知道蒙受了天大的冤枉。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多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皇上这才下令厚葬马援。

  一封家信,也能引火烧身,看来,古时官场真是步步凶险啊。

  虽然冤情洗清了,但在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二十八人列于云台时,仍没有列上马援。直到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谥马援为忠成侯。

  马援的大半生都是在征讨杀伐的战争中度过的,他为国尽忠,殒命疆场,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人生经历,令人钦佩。马援进身朝廷,不是因他人推举荐拔,而是全靠自己尽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党营私,想独善其身。只是,这样的愿望,在那样的时代,也是奢望。因此,他生前遭受权贵的排挤压抑,死后又遭小人的诬陷迫害,是他一生都绕不开的死局。

  老马,是个不被历史厚待的悲剧英雄。

  但是,在老马死后的N多年以后,他却因那句“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成为后世崇敬的楷模。

  由此看来,历史,也还是公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战史风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忠烈与选择:马革裹尸的一代名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成为了后人敬仰的一代名将。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战争与荣誉,更是关于忠诚与选择。他们选择..

    忠烈与选择:马革裹尸的一代名将
  • 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为何落选云台二十八将?

      很多人写作文时都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豪情满怀的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的故事,讲的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  先后任陇西太守、..

    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为何落选云台二十八将?
  • 成语马革裹尸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马革裹尸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成语马革裹尸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 揭秘:成语马革裹尸背后一代名将马援的故事

      对马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马革裹尸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大部分指的是军人为国捐..

    揭秘:成语马革裹尸背后一代名将马援的故事
  • 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

    马革裹尸的故事
  • 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

    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 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

    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