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横行乡里的恶霸诗人,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说到韦应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天的潮水,夹带着暴雨来势汹汹,然而野外渡口的小舟,却从容自横。对于这句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他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寓意闲雅、志趣淡泊,周敬称其“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

  写出这般诗中有画的作品,料想韦应物也是性格恬淡、与世无争的性格吧,毕竟后世也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这种想法说不上错,但也不能全然概括韦应物,谁的人生都是一本写着故事的书,故事有悲欢喜乐,有起落沉浮。在年轻的时候,韦应物不仅称不上恬淡,甚至是一位恶霸。

  杜甫曾在诗中引用过一句俚语,叫做“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就是这两个氏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从西汉时期,韦氏就是豪门望族,《旧唐书》:“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韦应物就出自于韦氏家族,典型且不一般的官二代。他的父辈祖辈都是朝中重臣,而韦应物也因为家族的门荫,十五岁就成为了唐玄宗的近侍。

  年少的韦应物可真令人讨厌啊,带着一群扈从欺男霸女,搅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还窝藏亡命之徒,而且司隶还不敢动他。这一切,不是我信口,而是韦应物自己说的。在赴任滁州刺史的途中,遇到了当年的好友,不禁回忆起了当年的荒唐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

  若是一直这样下去,唐朝的长安只会多一个仗势欺人的官员,而文学史上则会少一个著名的诗人,可惜时间虽然循环往复一成不变,但世界却在时间中改变,从韦应物这般官二代的纨绔行为,也能看出唐玄宗时期盛世之下的“蚁穴”。

image.png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韦应物因玄宗逃亡,而失去了后台,在这种情况下,曾经不可一世的纨绔公子,所受到的待遇也可想而知。这场叛乱改变了韦应物的人生, 也改变了他的性格,从此他立志读书,并少食寡欲。

  在此之前,韦应物的文学水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字都不识”。然而学习之后却能在名家辈出的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天赋,虽然他是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但是在田园之中,透露着一种对民生疾苦的怜悯,所以白居易说他“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他有一首七律《寄李儋元锡》,更是广受赞誉。

image.png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从京都长安来到滁州,在一年的任职时间里,他深刻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难以愈合的创伤,民众的苦难,让他产生了更深的忧愁,并且这年的冬天,还发生了称帝的叛乱事件,这令他更忧虑。

  首联言二人在春天花儿盛开的时候离别,不知不觉又是花开之日,这一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事情。于是颔联顺着这层铺垫感慨世事无常,国家兴衰无定,自己的命运更是难以预料,心情欠佳,望春成愁,只觉景色黯淡,唯有独自眠睡,排遣愁苦。在这一联中,韦应物则是责怪自己面对朝政紊乱的无所作为。

  于是在颈联又顺着脉络将这一层意思表达了出来。因为身体状况不佳,韦应物感觉自己应该退隐田园,但心有不忍,欲作一番事业;可同时,面对百姓的逃亡离乱,他心中十分惭愧,因为想做些什么事,在大环境之下又无可奈何,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诗人对民众的怜悯,体现了一种仁爱的思想,读来催人泪下。

  最后一联呼应开篇的“逢君别”,收住悲伤,表达自己对好友来访的期盼,或许这种期盼是急需好友对自己忧愁的开导,或是需要好友筹谋划策,或是急切的了解长安的情况,这一切,都在“西楼望月之中”。

  此诗五六两句,素来为人称道,感动了世人一千多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叹此为“仁者之言”,朱熹更是盛赞其“贤矣”。整首诗虽然平白如话,但从少年读到中年,再到老年,却不觉厌倦,其原因正如纪昀所说:气韵不俗,胸次本高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