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回国后的真实生活:信仰与现实的碰撞

时间: 浏览:加载中...

  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经,归来后却面临着信仰与现实的激烈碰撞。那么,玄奘回国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真的过得“很惨”吗?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归国盛况与内心惶惑

  公元645年,46岁的玄奘带着从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经和众多珍贵文物回到了长安。他的归来引起了轰动,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上千辆轩车、数百幅刺绣佛像和金线绣出的经幡,盛况空前。然而,在这荣耀的背后,玄奘的内心却充满了惶惑。他深知自己当年违禁偷渡出国的行为可能招致朝廷的治罪,因此一路上都小心翼翼地呈上表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并等待朝廷的裁决。

  唐太宗的礼遇与婉拒

image.png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的归来表示了极大的礼遇,不仅亲自接见,还连续多次召入内殿密谈。玄奘的学识和谈吐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试图劝说玄奘还俗入朝为官,辅佐朝政。然而,玄奘却婉言谢绝了这一提议,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是传播佛法,而非涉足政治。唐太宗虽然有些失望,但仍然尊重玄奘的选择,并任命他为大慈恩寺住持,授予他纲纪天下僧侣的权力。

  专注译经与遭遇质疑

  玄奘回国后的主要工作是翻译佛经。他组织了宏大的译经队伍,来自全国名寺的高僧大德及一些重要的朝廷官员也参与译场的监译、润色等工作。在长达20年的翻译过程中,玄奘克服了重重困难,每天都自立课程进度,用朱笔标注翻译进展记号。然而,他的译经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朝野中有人对他的译经质量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攻击他篡改佛经。面对这些质疑和攻击,玄奘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他坚信自己的翻译是准确的,并努力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晚年生活与遗愿

  玄奘的晚年生活相对平静。他为了避免俗务的干扰,曾一再上奏朝廷,请求住异地专务翻译。唐王批准了他的请求,他迁往铜川玉华宫,继续他的译经事业。在这里,他译出了《大般若经》等重要佛经。然而,玄奘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在他病故前几天,还着手翻译帙册浩繁的《大宝积经》,但终因体力不支而憾然辍笔。玄奘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九年里,共译出经典75部1335卷,多达1300万字,为唐代佛教的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非“很惨”,而是信仰坚定

  回顾玄奘回国后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他并没有过得“很惨”。虽然面临着政治压力和朝野质疑,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他用智慧和毅力战胜了重重阻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玄奘回国后的真实生活:信仰与现实的碰撞

      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经,归来后却面临着信仰与现实的激烈碰撞。那么,玄奘回国后..

    玄奘回国后的真实生活:信仰与现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