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日用:官场中的泥鳅哲学
在唐朝那个政变频仍、权谋交织的时代,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卓越的处世智慧和圆滑谨慎的行事风格,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中游刃有余,仿佛一条灵活机敏的泥鳅,总能转祸为..
在唐朝那个政变频仍、权谋交织的时代,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卓越的处世智慧和圆滑谨慎的行事风格,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中游刃有余,仿佛一条灵活机敏的泥鳅,总能转祸为福,他就是崔日用。
崔日用出身于隋唐时期的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是中原门阀士族“五姓七族”之一,家世显赫。然而,到崔日用这一代,家族的政治资源已经大不如前,他的父亲仅是个县丞。尽管如此,崔日用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考中了进士,但仕途起初并不顺利,一直在基层担任县令的副官。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从洛阳前往长安,途径陕州。时任陕州刺史的宗楚客指派崔日用负责接驾工作。崔日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他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他不仅将接待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搜罗了古董珍玩献给武则天的随从们,并巧妙地将这些善举归功于宗楚客。武则天对此非常满意,崔日用也因此得到了女皇的赏识和提拔,从基层官员一跃成为中央任御史。
崔日用的官场生涯从此开启了快速晋升通道。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圆滑的处世哲学,在政坛上如鱼得水。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崔日用又通过宗楚客结交了武三思、武延秀等韦氏一党的重要人物。然而,崔日用并非盲目依附,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当韦氏一党逐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时,他果断地选择了疏远,并开始寻找新的政治靠山。
果然,韦后利令智昏,毒杀了唐中宗,引发了宫廷政变。崔日用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动乱,暗中与临淄王李隆基结纳。在唐隆政变中,崔日用为李隆基献计献策,最终消灭了韦后势力。李隆基登基后,任命崔日用为雍州长史事,参知机务,成为宰相,进封齐国公。
然而,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崔日用在担任宰相期间,与中书侍郎薛稷产生了矛盾,二人在朝中吵得不可开交。迫于压力,李隆基将其调任到雍州担任长史,停知政事。但崔日用并未因此气馁,他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继续对朝廷和皇帝歌功颂德。不久后,他又调任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的矛盾加深,崔日用再次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他向李隆基提出了消灭太平公主势力的计划,并成功付诸实施。李隆基因此顺利铲除了政敌,而崔日用也被调回京城,拜礼部尚书。
崔日用在官场中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善于观察形势,灵活应变;他处事圆滑谨慎,从不轻易得罪人;他善于结交权贵,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这些品质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游刃有余,转祸为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的崔日用很不简单,不仅脑瓜灵得很,且眼特“毒”,无论多么复杂险恶的局面,他都能左右逢源,天生就是个“官场泥鳅”。 一次,身为御史中丞的崔日用,受命出..
旧唐书 原文: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 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