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张秀眉起义:长达十八年的抗争与悲壮终结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在晚清时期的中国西南,一场由苗族领袖张秀眉领导的起义震撼了整个区域,这场起义不仅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反抗,更是苗族人民争取生存权益的悲壮斗争。从1855年起至1872年止,张秀眉领导的起义持续了整整十八年,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深远。

  一、起义背景:灾荒与压迫

  1855年(咸丰五年),贵州苗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导致田地几乎颗粒无收。然而,清政府对此熟视无睹,仍然对苗族人民横征暴敛,要求缴纳大量的军粮款。在生存压力下,苗族人民忍无可忍,联名向地方官请愿,要求减免苛捐杂税,却遭到了拒绝。这一事件成为了张秀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张秀眉,原名宝兄,家族世代姓李,因家境贫寒,来到台江的张家寨打工,被赐姓张。他以雇工为生,亲眼目睹了苗族人民的苦难,决心站出来领导起义。

image.png

  二、起义爆发:席卷苗疆

  1855年春,张秀眉联合包大度等人,在台拱厅(今台江)西部举行起义,迅速得到了黔东南各地苗民的响应。起义军采取扫清小据点、孤立大城镇的方略,先后攻占了丹江(今雷山)、台拱等十余座城池,建立了根据地和政权。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贵州各地先后爆发了各民族人民起义,张秀眉领导的起义军与各地起义力量协同作战,没收土司、地主、屯军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有组织地训练士卒,打了很多胜仗。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壮大,遍布贵州东南部,甚至蔓延到邻省广西、湖南、云南。

  三、顽强抵抗:与清军周旋

  面对起义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派遣了大量军队进行镇压。1866年,清政府派湘军2万人分三路援黔,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秀眉领导的起义军采取了“深入疾归”的战法,攻入湖南境内,袭扰湘军后方,迫使湘军回救而疲于奔命。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各地起义军纷纷蛰伏,清政府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张秀眉领导的起义。1867年,清政府令川、滇、湘三省增兵援黔,采取“先教后苗”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先对付其他起义军。张秀眉率义军乘虚插入湘西,但终因腹背受敌,败归黔境。

  四、悲壮终结:雷公山决战

  1870年,清军攻占台拱、丹江、凯里等地,起义军形势日益不利。张秀眉率众退守雷公山,继续与清军周旋。1872年,起义军在雷公山与湘军主力展开决战,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军虽然浴血抗击,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张秀眉在乌鸦坡(今雷山、凯里间)被俘,后被押解至长沙杀害。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苗族人民对张秀眉的英雄事迹却永远铭记在心。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史诗在民间传唱,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这位杰出英雄的怀念和敬仰。

  五、起义意义:深远影响

  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却深远而重大。这场起义不仅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反抗,更是苗族人民争取生存权益的悲壮斗争。它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苦难和抗争精神,也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抵抗的英雄气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