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哪里?《秦风.无衣》背后的故事!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秦风.无衣》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前阵子,这首《秦风.无衣》当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感动了很多人。大家也知道,这首诗出自《诗经》,是秦风当中的一首。

image.png

  也许我们会因为这首诗所传达出来的同仇敌忾而感动。但这首诗当初是由“秦哀公”主唱,号召秦民从军,共御外敌之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伍子胥”,他的父亲、哥哥被昏庸的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立下誓言要为父兄报仇!伍子胥对他的好朋友“申包胥”说:我有生之年一定会灭了楚国。申包胥说:“好!你加油!但你如果灭了楚国,那我必兴之。”

image.png

  公元前506年,根据《左传》记载,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并被吴国的君主重用。果然带着兵打到了楚国,并且攻陷了楚国的首府郢都。

  而申包胥作为楚国人,也记得自己“兴楚”的誓言。他当时想,谁能够救楚国呢?最佳方案就是秦国。因为当时只有秦国和晋国有实力能够救楚。而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于是他跑到秦国去搬救兵。

image.png

  这一路上,申包胥爬过崇山峻岭,淌过深溪浅流,手掌脚掌都磨起了厚厚的一层层的茧子。就这样,走了七天七夜,来见秦哀公。

  可是,秦哀公并不搭理他。他就站在秦王宫殿的院墙外面哭,连哭了七天七夜,不饮不食。史称“哭秦庭”。

  到了第七天的时候,秦哀公终于被申包胥打动,亲赋了这首《无衣》。随即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并一举击退了吴兵。

image.png

  也许临时决定的出征,没有充足的战前准备,这首《秦风.无衣》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誓词,同时,也是一首动员令。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高台之上,一位身着黑衣的王者,与将士们同唱着这首战歌。他的身后是万千一身戎装的士兵。他的声音里透着万夫莫当的霸气:

  谁说你没有衣服穿,我愿与将士们同穿战袍!君王决定了去击退敌人,拿起矛与戈,让我们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战衣,我与你们穿同款的内衫。君王决定了要兴兵打仗,修整好矛与戟,一起奔赴前线。

  谁说没有衣服穿,我和你们同穿战裙。穿好甲胄,拿起兵器,我们一起共同杀敌!

image.png

  这首诗分三个段落,看起来差不多,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可以想象的是,在秦哀公的带领下,将士们一呼百应,同仇敌忾,共同唱着“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挥舞着兵器,群情激昂的画面。

  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有可能会命丧沙场。但秦国人就是这样崇尚英武气概!忘生轻死。只要君王有令,便拿起武器,慷慨赴死。

image.png

  我们读这首诗,一方面感动于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也感动于申包胥公私分明,既不会为了朋友背叛国家,也不会为了国家出卖朋友。他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只要你自己不倒,别人也许能把你按压在地上,却不能阻止你满面灰尘遍体鳞伤地站起来!

  这首《秦风.无衣》是慷慨激昂的古代军歌。同时也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