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百万雄师的太平军为何会打不过湘军?原因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军。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挑战强权的勇气,只要一个王朝不能得民心,那么等待它的结局就必然是覆灭。人民会奋起反抗,亲手推翻其腐朽黑暗的统治。

image.png

  太平天国运动就是清朝末年农民起义军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清王朝统治的一场革命。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领导着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部队与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作着顽强的斗争。

  01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进入了南京,把其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改名为天京。随后,东王杨秀清又带着两路兵马,一路北伐直趋燕京,定鼎中原,随后又一路西征,取下安徽、湖北和湖南,以巩固天京的上游,为太平天国积蓄国力。

  与此同时,曾国藩已经在湖南的衡州发展了一帮老农民,组成了湘军,协助清军剿灭太平天国的行动。但这支军队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因为朝廷拨不了那么多军饷,所以即使曾国藩忧心扩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854年初,曾国藩又在衡州练成水陆两师,一共17000人。面对堪称百万之师的太平军,曾国藩手上的五六万人显然是蚍蜉撼树。但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支只有五六万老农的部队,把号称是“百万雄师”的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完全被消灭。

  02

image.png

  说起来,太平军在拥有百万人之多的绝对优势下,还会败给曾国藩的那五六万人的实情实在让人感叹。归根究底,其原因就在“内斗”两个字上。第一次内斗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在这次斗争中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等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相继毙命,太平军群龙无首。

  1855年1月,翼王石达开拦截了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使得他们“攻克金陵”的计划彻底失败。之后,太平军乘胜追击,反攻湖北,第三次攻克武昌,西征的形势正是一片大好。1856年4月,石达开又在南昌郊外的樟树镇击溃了周凤山率领的湘军陆师,把曾国藩困在了南昌这座孤城之内。

  与此同时,胡林翼又被牵制在武昌,湘军如同一盘散沙被分在两个孤立的据点上,按说只要太平军乘胜追击,就一定能够活捉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湘军领袖。不料,就在这紧要关头却突然发生了“天京事变”。1856年9月,天王洪秀全暗中召回韦昌辉,命其诛杀杨秀清。

  也正是洪秀全的这一举动,使得天平军中人人自危,因此各地的将领们为了活命都不再听从中央调遣,地盘意识日益加剧,以此保存自己的实力。而石达开的部队也因此次事变停止了攻击,太平军全线撤退,湘军这才得以留存了下来。

  后来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也相继被诛杀,而领导太平天国的首义五大王中,就只有翼王石达开还能够号令整个太平军。可洪秀全对于石达开也并不十分信任,而且石达开年轻气盛更是无法容忍洪秀全对他的百般猜疑。

  于是,26岁的石达开负气出走,和洪秀全划清了界线。后来守将林启荣在九江独自抵挡胡林翼、李续宾时,石达开也袖手旁观,坐拥30万大军却仍旧隔岸观火,导致最后林启荣败亡,九江也失陷,这便是第二次内斗。

  03

image.png

  自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便再无人能够领兵打仗了,清军趁势反攻,继续围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这时,洪秀全只能任用少壮派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人,可没想到带来了后果更加严重的“池州之变”。

  杨辅清因为自己的哥哥杨秀清被杀,心中积怨已久,便三番五次地挑衅韦昌辉的弟弟韦俊。而陈玉成也直接把长江给封锁了,断了韦俊渡江投靠李秀成的路,三方摩擦不断,后来还交上了火,最终酿成“池州之变”。

  韦俊在战友的憎恨和排挤下无路可走,于是选择了投降清朝。在安庆保卫战的关键时刻,韦俊还给陈玉成放了黑枪,断绝了东路粮道,使得陈玉成战败,安庆也就此陷落,这便是第三次内斗。

  1864年7月,猛将李臣典冲破了太平门,部队一路直逼天京。天京即将陷落,而天平天国的将领李世贤和汪海洋坐拥二十万大军,却一直没有前来支援,而是转身去往广东、福建的交界处,继续同清军战斗。1865年8月,李世贤一身和尚装扮,趁夜前行,很快就到了嘉应州汪海洋的大本营,图谋东山再起。可汪海洋却为了掌控军权,趁着月黑风高便出兵突袭李世贤,将其处死了,这便是第四次内斗。

  经过四次内斗的天平军早已是湘军的俎上之鱼了,只能任其宰割,很快湘军就将其彻底消灭了,这场规模空前的革命战斗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本来太平天国的发动者都是一群有识之士,可惜他们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被权利和欲望蒙住了双眼,最终落得个自相残杀的下场,也着实令人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