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兵,为什么不能斩杀来使?这个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破坏这条规矩。 那么“不斩来使”这..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破坏这条规矩。
那么“不斩来使”这一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违背周天子的诏命频繁交战的事比比皆是,孟子就曾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战前首要的一条就是得下战书。
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交战双方需要通过战书来约定战争的时间以及选定一块开阔的交战地,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充当“快递员”的角色。
这个“快递员”的正式称呼叫“行人”,“行人”这一官职延续自西周,分“大行人”和“小行人”,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四方各国。《左传》明确记载到:“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这就是两国交兵中“使者”的由来。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礼和天子为幌子,所以,对于前来沟通交战地事宜的使者,是不存在敌意的,更不会随意斩杀,反而会以礼相待。
但是到了战国以后,所谓的“礼”“义”早已被抛诸脑后,战争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除了杀降,屠城伤害平民这种事也屡屡发生。
那么这个时候“不斩来使”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发达,使者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使者本身的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胁性,所以斩杀来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中断一条信息来源。比如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通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测到其命不长久。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使者本身已经成为战争的一部分,是双方将帅利用的“工具”,通过“不斩来使”来释放一种信号,或借以瓦解对方斗志,其效果有时候远比战场搏杀来的大。
比如东汉末年东吴袭取荆州之战,关羽得知后方失守的同时不断派出使者前去与吕蒙沟通,而吕蒙正好抓住了这一点,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甚至还允许使者带回报平安的家信。结果关羽的士卒听闻家人所受待遇超过从前,再也无心恋战,数万精锐溃散,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可以说,在两国来使问题上,关羽吃了吕蒙的暗亏,教训可谓惨痛。
当然,上面提到的都是“不斩来使”的情况,那如果斩了又如何呢?
其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激怒对方,导致敌军死战。不过这并非绝对,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斩杀来使”有时候反而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东汉的建威大将军耿恭就尝试了一次。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北匈奴围攻疏勒城,守将耿恭弹尽粮绝,匈奴派使者劝降,结果耿恭不仅斩杀了来使,而且还公开在城头吃起了“烧烤”。
耿恭有违常理斩杀匈奴来使,虽然激怒了匈奴单于,引来了更多敌军,但却也让守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耿恭通过“斩使”断绝了守军投降的可能,所以,匈奴在增兵的情况下,却依然无法攻破只有数十名守军的疏勒城,让耿恭创造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战史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本身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破坏这条规矩。 那么“不斩来使”这..
在古代交战双方为了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经常会派遣使臣交替往来,这也就有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不过话是这么说,在实际操作起来以后,作为通信人员还是面临着..
你真的了解古代交战来使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古时候打仗,有一个不成为的规矩,叫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矩虽然没有什么机构进行..
对春秋交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初期,虽然周天子的约束力降低了,但还是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两国有矛盾,不得不打一..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交战来使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自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战争作为一种争夺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随之诞生,漫长的战..
两国交战为何不斩来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争,它残酷无情,在战场上,每一条人命的逝去都是一个..
在古代交战双方为了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经常会派遣使臣交替往来,这也就有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不过话是这么说,在实际操作起来以后,作为通信人员还是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