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赏析

image.png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楚辞•招魂》曰:“湛湛江水兮上有风。”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也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句云:“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由此可见,第一句“青枫飒飒雨凄凄”,只七个字,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它自然而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

image.png

  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写得更有味了。此句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这里的“楚”,指友人贬谪地江西。“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诗人对好友今后的命运怎能不担忧呢?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当然,作为一个“逐客”,比一般浪迹天涯的游子有更多的寂寞感和孤独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平日接近的亲友都疏远了。现在独自乘着西行的船,漂泊异地他乡,成了天地一孤舟了。诗人对此怎不感叹,于是发问道:如今有谁同情他,又有谁来送行呢?诗人站在江边,望着友人的“孤舟”渐行远。忽然好像发现了什么,啊,原来那孤帆远影上空,飘浮着一朵白云!多情的白云啊,您代我相送明卿兄一直到大江的西岸吧!“白云相送大江西”这句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

  作者简介

  李攀龙(1514-1570) 明代诗人。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孤家贫,但刻苦好学。嘉靖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任郎中、陕西提学副使等职,官至河南按察使。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社论诗,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首领之一,被尊为“宗工巨匠”。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知府,当时顺德正逢灾乱,他到任后查灾情,问疾苦,兴利除弊,三年任期内境内大治,除弊兴利,刷新政治,政绩斐然。三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