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励志诗《读山海经》该如何理解?有哪些寓意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有首励志诗《读山海经》,诗云: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干:盾牌。戚:大斧,刑天的兵器。

  诗里给我们讲了《山海经》里的两个故事,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大意是,精卫鸟不停的衔起小树木,要去把东海填平,刑天的头虽然被砍掉了,手里的战斧和盾没有丢弃,其和天帝斗争的意志仍然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毫无畏惧,死了更不会后悔,如果没有这样雄心壮志,又怎么能得来美好的时光?

image.png

  陶渊明写这首诗,是借用了古《山海经》的两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心志。陶渊明写这首诗时的情形且不细谈,只说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这两个故事。

  《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向北二百里,有个发鸠山,漳河水就发源于此中,向东流入黄河。山中生长着许多柘木,山中有鸟,形状和乌鸦一样,头上有花纹,嘴巴是白色的,腿是红的,这种鸟叫精卫鸟,因为它的叫声像“精卫”这个音。传说上古时代,天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瑶姬,小女儿叫女娃,有一日,女娃离开居住的宫廷,跑到东海去游泳,结果淹死了,再也没有回去。女娃的灵魂不甘心,化成一只小鸟,就是精卫鸟,她常常飞到发鸠山中,用嘴衔起山中的小树枝,再飞回东海之上,将树枝投入海中,要把东海填平。东海太广阔了,精卫鸟的能力太微小了,以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卫鸟不停的飞来飞去,嘴里衔着树枝,投到东海。

  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呢?上古时,当时人类的能力比较渺小,大自然十分强大,人类被大自然压迫,生命、生活受大自然的威胁,随时都可能吃不饱,穿不暖,被大自然杀死,我们写了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不屈服、要去征服自然的决心。

  《山海经》还记载了另一则故事《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image.png

  刑天是炎帝的战将,黄帝征伐炎帝时,炎帝战败,黄、炎两个部落合成一体,成为中原。刑天不服,在蚩尤与黄帝的战争中,刑天联合蚩尤共同对抗黄帝,蚩尤战败,刑天也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葬在田野中。没有脑袋了刑天,灵魂不灭,他以胸前的两个乳头为眼睛,以肚脐眼为嘴巴,一手拿盾,一手拿斧,对着天庭的黄帝挥舞,以示不服。

  刑天的形象在今天还能看到,野外的柳树,被砍去树冠之后,每年春天,新芽发出,柳条随风摆舞,正是刑天舞干戚的形象。

  不管是弱小的精卫,还是勇猛的刑天,都说明我们古人祖先昂扬的雄心,不屈服的斗志,就像我们《解放军军歌》中唱着“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雄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