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悲壮的一首词,成为千古绝唱!
看遍整个宋朝,诗派有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分,豪放派之中,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于是几百年以来,将苏轼和辛弃疾比较的话题络绎不绝。 有人说,苏轼那才是真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辛弃疾也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与陆游很相似,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后来我们知道南宋的朝廷,它是一直在打压主战派,这也使得这些诗人一生都痛苦不已,眼看着北方大片的土地成为了沦陷区,可是又无能为力。也正是这种悲情的人生,也令辛弃疾这些人始终是忧愁不已,写下的作品也是感人肺腑。其实辛弃疾与普通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不仅仅能够写诗文,更是直接上到战争与敌人正面交锋。真正是做到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虽然辛弃疾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希望南宋朝廷可以去收复北方的失地,可是无奈当时的南宋朝廷依旧在南方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根本没有想过要去收复北方,反而还是处处打压这些主战派人士,这也使得辛弃疾更是一度还被罢了官。这种悲情的人生,也注定了他的痛苦,也让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解读,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加的凄美。
辛弃疾的词除了表达内心的理想之外,还有就是充满了哲理,譬如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便是他最经典的一首代表作,也是宋词里的千古名篇,这首诗不仅描写得很抒情,更是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尤其是最后几句更是令人恍然大悟。那这首词也是被王国维极为推崇,更是把这最后的几句引用到人生第三重境界,所以如此经典的一首作品,自然也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这首词尽管是描写了元宵节的繁华,但里面更多的还是词人的一种愤怒,毕竟整个国家风雨飘摇,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还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没有想过要去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也是令词人内心极为悲愤,为此写得也是很凄美。整首词美得犹如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读来也是朗朗上口,为此还频频地入选我们小学的课本,更是成为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首宋词。
词的上片写得就很是生动,也很是唯美,更是把元宵佳节时的盛况,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从而构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元宵画卷。整个的上片,立意高远,通过对于夜间美景的勾画,以及当时一种人们庆祝佳节里的欢乐尽情来铺垫,从而也使得此词显得别具一格,处处充满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但是很显然这种气氛无非也是昙花一现。而词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描写,彰显出那一份繁花,从而与自己的内心的悲痛形成交相辉映之感。
词的下片写得就更加的传神,也更加的经典,里面可谓是句句经典,也句句抒情,更是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读来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那这下片它大致的意思是,只要一到了这个佳节,那些美人更是要精心打扮出来赏灯,装着华丽的服饰,每个人都笑语盈盈地穿过人群,从而也是留下了余香。最后这几句最为经典,人群之中寻找了她上千遍,可是无处可寻,蓦然回首时,那人却是在灯火阑珊处。最后这几句写得极为巧妙,更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也令人恍然大悟。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那都是令人感动,而如此唯美的一首作品,也最是能够代表宋词那一份优雅,读来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那如此经典的一首作品,其实无论过去读过了多少遍,当我们再次读起时,依旧还是会被感动,还是能够从中会有新的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看遍整个宋朝,诗派有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分,豪放派之中,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于是几百年以来,将苏轼和辛弃疾比较的话题络绎不绝。 有人说,苏轼那才是真正..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诗词吧! 辛弃疾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从小出生于金国,年少时抗金归宋,为宋朝的国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辛弃疾由于与..
对辛弃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5月28日,卒于公元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诗词中,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如下。下面趣..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诗词中,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如下。下面趣..
提及辛弃疾,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时的爱国词人。文学史上,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与苏轼“左牵黄、右擎苍”的文学想象迥异,辛弃疾的豪放是真的..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的一天早晨,春寒料峭,济州(今山东巨野)金国占领军大营的中军帐门外,一阵马蹄声响,远处风驰电掣般地冲来了由抗金青年英..
北宋神宗年间,进士黄裳在《青门引》中写道:“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似可扪青汉,到北扉,两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梦觉,钧天声杳。”时间是立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