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 羌族的女子洒朗有啥别样风情
色尔古地区还有一种“女子洒朗”特别好看,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哪里的姑娘也甩不过她们。对“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的夸奖吸引了我们。为了对“哪里的姑娘也甩不..
羊皮鼓舞
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要,由1-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大型的法事活动,由一名有威望的巫师戴金丝猴皮帽,持神杖和盘铃,念咒语、挥法器为先,6-8名巫师紧随其后,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鼓槌敲击起舞,走一些简单的队形。
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下凡附体。节奏转快后,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许多击鼓的舞姿,粗旷、稳健,技巧性强。在去掉迷信色彩后,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
萨朗
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为自娱性舞蹈,“胴体环动”如“摇”是它的特征,舞者表演时所唱的歌曲内容广泛,词句丰富。正体现出舞蹈名称“唱”与“摇”的含义。
群众跳“萨朗”时,男女分别各站成一排,国成圆圈,起舞前,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率领大家边歌边舞前进,歌词与舞蹈无直接关系,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节奏转快后,领舞者加快舞步,变换动作,或两脚交替重踏, 或左右旋转, 男女舞者随着他协调而跳,而且常常展开竞赛,气氛热烈。舞至高潮,男队高喊“呀喂”支队即应声“学喂”作为结束。接着又换唱新曲,重新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色尔古地区还有一种“女子洒朗”特别好看,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哪里的姑娘也甩不过她们。对“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的夸奖吸引了我们。为了对“哪里的姑娘也甩不..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
远古时代以游猎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5000余年的民族变革中,它经历了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断的迁..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
一、皮鼓舞 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一般是两人作舞,一人举短戈在前,一人敲鼓跟随于后 (右手执鼓槌同时还要拿一铁响盘,左手执单面皮鼓)。羌族风俗,人生病或..
解放前,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著..
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