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解析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两位智者。他们分别代表着蜀汉和曹魏两大势力,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敌对的一面,也有相互敬重的成分..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原来事实是这样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带大家去看看。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有几次正面的对决,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空城计了,当时街亭失守,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诸葛亮虽无兵御敌,但大开城门,并在城楼上优雅的谈起了琴,而司马懿怀疑有诈,于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诸葛亮的胜利而结束。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队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后会一蹶不振,所以诸葛不惜亲身犯险。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军一个冲锋,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或者愚蠢,而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的聪明,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对方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当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
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时,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诸葛亮在楼上优雅的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张,城门也是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
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大胜,诸葛亮绝对被活捉。
后世很多人都说,是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但是这个说法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西城才多大点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战局。
事实上,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不擒杀诸葛亮呢?这个还得慢慢道来,当时司马懿十几万大军包围了西城,而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不要说别的,派一支万人小队过去,也能够灭掉诸葛亮。
关键是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而诸葛亮弹的《长河吟》给予司马懿足够的提示,让司马懿想到了什么。
司马懿知道杀诸葛亮可谓是易如反掌,但是杀了之后,自己将要面对是权力的割舍。诸葛亮一死,蜀汉气数也算是到头了。蜀汉一旦被灭,司马懿的执掌军权的日子也到头了,这是司马懿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曹氏宗族对司马懿防范非常严重,从曹操到曹叡时代,基本都是半利用半防范。
等到了曹睿上台后,更是将司马懿关到大牢里,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过诸葛亮,恐怕司马懿会死在大牢里。所以司马懿自己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诸葛亮的琴声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
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大局观有多么的强,司马懿考虑事情非常的长远,根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且有时候人要学会装糊涂,不可事事都太聪明,太张扬。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摆出了和司马懿誓死同归的架势,就是要告诉司马懿,你杀了我,你离死也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两位智者。他们分别代表着蜀汉和曹魏两大势力,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敌对的一面,也有相互敬重的成分..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更因其独特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被后世尊..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智勇双全,深谙权谋之术,最终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英雄辈出,智者如云。而在这些智者之中,司马懿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位。他以其独特的智慧..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贾诩和司马懿无疑是两位极具智慧和谋略的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为曹魏政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那..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更以其深沉的隐忍和耐心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两个可怕的优点,..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和郭嘉都是杰出的谋士,他们各自为魏国和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同僚的司马懿却对郭嘉心存畏惧。这究竟是为何..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其中庞统与司马懿皆是各自阵营中的佼佼者。庞统,字士元,被誉为“凤雏”,是刘备麾下的杰出谋士;司马懿,字仲达,为曹魏的三代老臣,以深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