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是如何成为千古绝唱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是如何成为千古绝唱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苏幕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谈谈。

  一、出将入相、侠骨柔肠

  范仲淹,生于989年,字希文。父亲范墉,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家。他虽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当时仅有26岁,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荐。他为人正直、关心黎明百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过很多出色的政绩。他曾任兴化县令,组织修建海边堤堰,防范海潮带来的灾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他的政绩,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岁的希文宝刀未老,依然能够挂帅延州,白发苍苍的他在边关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渔家傲》。后来庆历新政中他担任宰相,辅佐宋仁宗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个出将入相的国家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天下、保家卫国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书大多只保存着范文正公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多样面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表现出来的浓浓忧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让我们见到了范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单是这一点足以吸引众人眼球,何况范仲淹腹有诗书,写首小词自不在话下。他也有七情六欲,像普通人那样的人生感叹,也有忧伤、思念和离愁。他也不单单写了这一首婉约缠绵的词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词同样像《苏幕遮·怀旧》那样温柔缠绵。这些婉约词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使范仲淹从高高的神殿下走下与读者平视,使我们通过作品领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亲切的人格魅力。

image.png

  二、芳草斜阳、点点离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触发人们的忧思。这里的秋天景色空阔纯净,蓝天白云,黄叶铺满地面,色彩饱满明净。水波荡起,寒烟缭绕,水汽本为白色,但绿水悠悠,寒烟仿佛也被染上了翠绿!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时正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正是人们归家的时刻。主人公独自站在水边无家可回,在斜阳的映照下生出思乡之情。但是岸边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丝毫没有忧愁,一直生长到了斜阳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现离思,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曾写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在这幅美丽的秋夕山水图中,词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作者充分发掘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内涵,把相思写得真挚感人!夜不成眠,魂牵梦绕的是家乡,高楼的明月共照着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如此层层递进,辗转反侧,主人公愁思还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浇愁,最终化作点点相思的泪水……

image.png

  三、绵绵忧愁、反复吟唱

  王兆鹏的《宋词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排在第32位。可见,范仲淹虽不像柳永、苏轼、辛弃疾那样在写词方面有特别高的成就和开拓性的意义,但是他的这首词在后世还是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将入相之后给众人带来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与纠葛。这首词书写的是思乡题材,这种感情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何况范仲淹凭着他的学识和才气填下这首小词,在后世广为传唱。受范仲淹的影响,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送别张生时唱的《端正好·长亭送别》,更加表现出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