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李殿冰:冀西军区反扫荡麻雀战扬威名
李殿冰,1913年12月出生在曲阳县尖地角村。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曲阳县的抗日动员会。幼时的打猎生涯,使他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为..
“开平南楼七壮士”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开平市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开平南楼坚守八天七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的故事。
本月1日,以开平“南楼七壮士”故事为背景的广播剧《南楼往事》开始在江门广播电台播出,艺术地再现了抗战时期侨乡百姓不畏强暴、舍身报国、慷慨赴难的感人故事。
然而,《南楼往事》创作团队成员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南楼七壮士”的领头人,从国外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司徒煦至今仍身世不明。“关于他的身世,当地人知道的非常少,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要想解开他的身世之谜将更加困难。”创作团队成员之一——江门市文联主席尹继红表示,“但是,他的事迹、他的精神是不会被忘记的。”
不过,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司徒煦是有后人的,只是大家一直没有联系上,“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养子,养子已经去世了,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联系他的后人;希望通过他们,更多了解司徒煦。”
近况: 广播剧《南楼往事》讴歌抗日勇士
记者昨天从江门市文联获悉,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制作的广播剧《南楼往事》7月1日开始在江门广播电台FM100.2频道播出!作为江门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艺精品,《南楼往事》以开平“南楼七壮士”故事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抗战时期侨乡百姓不畏强暴、舍身报国、慷慨赴难的感人故事。
据历史记载,开平赤坎1945年7月17日晨陷落后,南楼、北楼于当晚10时遭日军水陆两路包抄,北楼自卫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南楼队员鉴于此,部分队员突围,其余凭楼坚守,留下了司徒煦等七壮士。守楼期间,虽然食水短缺、弹药有限,但七壮士坚守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哪怕日军数次逼降、劝降,屡用钢炮攻击,也无法达到攻破的目的。坚守至7月25日,恼羞成怒的日军向南楼释放毒气,七壮士中毒昏迷被俘。
“这部广播剧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面,凸显了当年江门人民自发组织民间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以及华侨子弟慷慨赴难、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参与剧本创作的江门市文联主席尹继红表示,“特别是七位壮士中的领头人司徒煦就是专门从南洋归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华侨。”
发现:“七壮士”领头人身世不明
然而,尹继红告诉记者,他们在创作广播剧时调查发现,司徒煦实际上身世不明。
尹继红介绍说:“开平当地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但是,真实情况是什么,至今没有人知道。”
尹继红介绍说,现在关于司徒煦所知道的身世就是,他是开平人,曾到南洋做生意,后来,回到开平参加抗日战争,最后带领其他六位壮士在南楼被俘牺牲。“在调查时,有人说他在南洋已经结婚,但是,70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来开平找过司徒煦;而在开平,也没有找到司徒煦的家人或者族人。”他说,“这一点有些遗憾,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够解开他的身世之谜。”
对于司徒煦的身世,记者走访了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可以明确的是司徒煦有后人,“两个女儿,一个养子,养子已经去世了。但是,她们没有来开平找过司徒煦,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联系上司徒煦的后人。”
故事:南洋华侨回乡带头抗日
“为了创作《南楼往事》剧本,我们曾多次到当地调查了解七位壮士的故事,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尹继红介绍说,“他们打击日本侵略者绝不屈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当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战斗力后,宁愿悲壮地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成为日军的俘虏,丧失民族气节。”
1945年7月16日,盘踞开平市三埠的敌人,分兵三路进犯赤坎镇;司徒氏四乡自卫队据守南楼、北楼;敌人占领龙溪里,以机枪扫射牵制北楼,以汽艇3艘从水上猛袭南楼;南楼团队,在楼顶架起轻机枪反击来犯之敌,击毙敌人10多人,迫使敌军后退。
17日晚上10时许,敌人对南楼发起袭击,七壮士退入南楼后,下定决心,誓死坚守;当时楼内只有粮食20多斤,食水短缺,弹药也有限,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坚守的决心,而是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尹继红说,“但是,敌人多天疯狂进攻,未能得逞,而且伤亡惨重,后来不仅重炮轰击南楼,还向楼内施放毒气弹,导致七壮士因中毒气猝然昏厥,被敌人抓获。”
敌人攻破南楼,将七壮士解至赤坎下埠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企图劝他们投降,遭到拒绝后,敌人就杀害了七壮士,并肢解示众,但民众不为所动,反而更加愤恨日军。后来,敌人将七壮士尸体抛入潭江,尸体流到天然里附近,为乡民捞起,除司徒煦不知去向之外,其余六人都妥为安葬。1945年8月25日,由司徒氏四乡事业(族务)促进会同仁发起,在开平一中广场,召开大规模的追悼会,到会群众及各界人士共约2万余人。
在当地的史料和民间说法中,从南洋回到家乡开平参加抗战的司徒煦是当时“七壮士”的领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殿冰,1913年12月出生在曲阳县尖地角村。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曲阳县的抗日动员会。幼时的打猎生涯,使他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为..
8日25日,曾经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的86岁高龄老兵王长山从香港飞赴南召县,准备参加全县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座谈会,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讲述炮火..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军人,其神圣职责就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敌报国。所以,那些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军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唾..
他有个很老土的名字:强三娃。为给被日寇枪杀的爹娘报仇,他于1938年18岁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陆军第32军141师721团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强三..
“开平南楼七壮士”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开平市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开平南楼坚守八天七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的故事。 本月1日,以开平“..
雷烨原名项金土,学名项俊文,军名雷烨,曾用名雷雨、雷华,朱靖。1914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孝顺镇后村。祖上世代务农。 祖父项为远务农兼理发。几代辛勤劳动..
解蕴山,1905年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谢儿寨村。1923年考入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后改为河北省立大名七师)第二班就读。大名七师是由当地中共党组织领导的一个..
“您二哥为什么有那么多别称?”5月中旬,记者来到古都安阳,见到了韩增丰烈士的弟弟韩增茂老人,首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记者查阅的资料中,韩增丰1916年..
曾仁文 (1907~1943)江西吉水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11月参加农民起义。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