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株连九族,为何多数亲戚朋友都不逃跑?究竟是为何?
在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让子孙后代能够安稳的坐江山,创造出了许多非常严厉的刑罚,比如“族刑”。意思就是一人犯罪,全家甚至全族都受牵连被诛灭,..
废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子)的女儿,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14岁的福临开始亲政,同时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据史书记载,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姿色出众,聪明多智,但仅当了三年皇后福临就要废除掉他。
福临(顺治)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他6岁登基,24岁病死。福临的母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即历史上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福临和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也十分重视与蒙古诸部的和亲。有关资料显示,福临共有14个具有名位的嫔妃,其中蒙古族后妃就占6人;共册封3位皇后,其中有2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
废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子)的女儿,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14岁的福临开始亲政,同时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据史书记载,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姿色出众,聪明多智,但仅当了三年皇后福临就要废除掉他。
网络配图
《美人无泪》中的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后被废,降为静妃
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张端、刘正宗等人从礼部诸臣整理历代废后事例的做法中,得到了福临准备废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信息。他们纷纷上疏劝谏福临说:“皇后母仪天下,关系甚重。前代如汉光武、宋仁宗、明宣宗,皆称贤主,俱以废后一节终为盛德之累。望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但福临的态度非常坚定,不仅严厉斥责冯铨等人不明事理,沽名钓誉,而且当天就奏请皇太后,将皇后降为静妃,从中宫改居侧宫。(这个冯铨的坟墓就埋在房山区燕山办事处的羊耳峪,可惜被破坏的不成样子了。)
同时,福临又要求礼部立即讨论废后一事。当时,礼部尚书胡世安、侍郎吕崇烈、高珩上疏劝福临慎重考虑,并说福临的“圣谕”中没提到此事和诸王大臣商量过,如果不公开宣布,那么中外不会知道废后之事,如果公布此事,那么中外就会对此大加怀疑,妄自揣测,产生误会。
或许福临也觉得此事在程序上有漏洞,于是便令诸王大臣们进行讨论,结果礼部员外郎孔允樾及御史宗敦一、潘朝选、陈茉、张暗、杜果、聂阶、张嘉、李敬、刘秉政、祖永杰、高尔位、白尚登、祖建明等14人也都坚决反对,上疏力争,希望福临能收回成命。其中孔允樾所言尤切:“偶闻废后一事,不觉悚然。然及见冯铨等奉圣谕内,有故废无能之人一语,更为惊骇。窃思天子一言一动,万世共仰,况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且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臣考往古,如汉之马后,唐之长孙后,敦朴俭素,皆能养和平之福。至于吕后、武后,非不聪明颖利,然倾危社稷,均作乱阶。今皇后不以才能表著,自是天姿笃厚,亦何害乎!为中宫而乃议变易耶!设皇后必不谐圣意,亦可仿旧制,选立东西二宫,共襄内治,若夫废后一节,千古典礼所在,一时风化攸关,实有惊人耳目者。且皇上亲政以来,天下以为尧舜复生,今忽有非常之举,传之圣子神孙,岂开国之主所宜有耶?臣思皇上,天下之父;皇后,天下之母。父有出母之议,为人子者,即心知母过,尚不免涕泣以谏,况绝不知母过何事,又安忍缄口严父之侧而不为母一请命乎?”
福临又令诸王、贝勒、大臣们集体讨论,讨论结果还是不同意福临废后的动议,仍然主张皇后正位中宫,并建议再分立东西两宫。福临更加气恼,命令大臣们继续讨论,并谕示孔允樾主动认错。孔允樾迫于压力,只好引咎自责,表示支持福临。这样,诸王大臣再开会讨论时,都表示完全按照福临的意见,废掉博尔济吉特氏。
网络配图
关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的原因,按照福临当时对众大臣的说法,理由非常简单,就是皇后“无能,故当废”。其实,这只是福临废后的借口,必有其他原因。福临是铁了心要废后,连孝庄都挽回不了。在侄女和儿子之间,在家务与国政之间,孝庄到底还是选择的后者,于是有了福临这样一纸诏书:自古立后皆慎重遴选,使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室。
用“未经选择”打马虎眼,盖几个大帽子,降为静妃。这位世祖废后从此便走出我们的视野,再也难寻踪迹,不仅任何史册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她的名字,就连整个东陵里都不知她魂归何处。按理,虽即便是废后,但好歹是静妃,她应该葬在孝东陵里才对,可是找遍孝东也没有找到她的陵寝。
这也是福临以废后的形式报复睿亲王多尔衮。我们知道,多尔衮为“摄政王”时,以“皇父”自居,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福临,便亲自为福临选定了博尔济吉特氏。尽管福临心中不满,但慑于多尔衮的威势又不敢公开反对,只好违心随从。当时多尔衮独揽军政大权,培植私党,排挤异己,以致关内关外只知有睿亲王一人,而不知道还有个小皇帝福临。由此福临对多尔衮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福临在彻底清算多尔衮罪状的同时,又直接把对多尔衮的怨恨迁怒于多尔衮选定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身上。
这个皇后可就倒霉透顶了,真应了一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表面原因是说她奢侈,曾有记载说她因为吃饭的餐具中有一件不是金子做的就大发脾气,而顺治偏就是一个喜欢简朴的人,所以两个人的矛盾就开始升级。福临自己却说因为皇后无能所以要废掉,他这个理由连下面的朝臣都有质疑,礼部员外郎孔允樾有这么一番话来回应顺治:“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缄口而不为母请命?”
是啊,都不知道有什么错,来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要废掉皇后,大清皇后一国之母难道能说废就废?可是,福临是皇上,已经没有了多尔衮挡道,皇上已经掌权了。所以,福临废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实际上是报复多尔衮的方式之一。还有就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嫉妒心太强引起了福临的极大反感。
福临在其所撰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说博尔济吉特氏“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清史稿·后妃传》也说她“又妒,积与上忤”。由此可见,博尔济吉特氏妒心太强,对福临的干预也是太多,使福临大为反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废后决心。再就是很多人提到福临(顺治),自然的反应就是神话般的孝献皇后董鄂氏(先生著的《顺治与鄂妃》一书1986年出版),董鄂氏福临的弟媳,福临一生最爱的女人。可以说有了董鄂氏,更加坚定了福临废后的决心。
网络配图
可怜的博尔济吉特氏这个高贵的蒙古族女人,是她的高贵的出身成为了毁掉她一生的枷锁。因为她是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的格格,被卷入那个深不见底阴谋诡计丛生的深宫之中,面对一个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所谓的‘丈夫’,她的困境可谓多多。但她没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妒、闹、奢,再加“无能”(先生推测是满语和汉语都说不好。),当然出于劣势。须知,虽然你出身在高贵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但你的丈夫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皇帝,天下最有权威的人,和他闹掰了,还能有好下场!
再加上福临从小被多尔衮压制,逆反心理想来必然比一般人都重很多,对于这个被强塞给他的妻子,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博尔济吉特氏代表的是多尔衮给予福临的侮辱,代表的是孝庄加在他身上的枷锁,这个可怜的女人是担了多尔衮的干系,这方面看她何其无辜!她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她得眼睁睁看着丈夫娶了弟媳,她既恨又无奈,都是帝王无情,可是她偏偏遇到一个痴情的帝王,却不是为自己痴迷。应该说,她即便没有被废,日子也是不好过的。总之,博尔济吉特氏被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她被废了,“静”了,先生推测应该是改信佛教了。这方面有蛛丝马迹可寻。当时顺治在皇宫接见五世班禅,后宫嫔妃都参与了,其中包括静妃。此后,宫廷内外一片宠佛风气,被冷落的嫔妃们参禅念佛是最好的消遣和精神寄托,在这种情况下,静妃遁入佛门是完全有可能的。死后烧化,了无痕迹,也许这是不错的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让子孙后代能够安稳的坐江山,创造出了许多非常严厉的刑罚,比如“族刑”。意思就是一人犯罪,全家甚至全族都受牵连被诛灭,..
孙悟空第一次被赶出取经队伍是因为白骨精。白骨精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
说起珍妃,熟悉晚清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她是光绪皇帝最宠爱也是唯一喜欢的妃子。珍妃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女子,她坚定的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也是因为这个在光绪变法..
今天我们来说说清朝皇帝和他们妃子生孩子的事情,现代社会都提倡优生优育,作为皇帝的孩子,教育自然不用提,都是请的当时最牛气的老师。但是“优生”这一点,清朝帝..
在经典清宫剧——《甄嬛传》中,钮祜禄氏甄嬛在雍正帝在位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非常得宠的。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甄嬛,却并非如此。 甄嬛虽然来到雍正帝..
现在的夏天是越来越热了,人们大概都只想待在屋里吹着空调,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古代的皇帝还有富豪是如何避暑的,今天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下古代的太监为何在大夏天的还..
无论是在民间故事中,还是在志怪小说里,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这样的情节:穷酸书生赴京赶考,途中偶遇大雨,赶到穷乡破庙处躲避,不期然遇到美艳女鬼;而女鬼由于种种..
说起古代美女,莫如人称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的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古代四大美女。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些倾国倾城的美女大都是二手女人。就连诸如上官婉儿..
无论是在民间故事中,还是在志怪小说里,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这样的情节:穷酸书生赴京赶考,途中偶遇大雨,赶到穷乡破庙处躲避,不期然遇到美艳女鬼;而女鬼由于种种..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着名的“三大战略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