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家庭和命名制度是怎样的
近代拉祜族的家庭有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和双系大家庭两种类型。到20世纪50年代,双系大家庭在澜沧县的糯福、孟连县的南雅、勐海县的布朗山及耿马县的富荣等地还..
在云南的西南部,生活着一个纯朴善良的民族——拉祜族。拉祜族的先民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后因战乱,不断往南方迁徙,在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地迁徙活动。为了搞清楚拉祜族的迁徙历史,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有关部门,曾组织人员沿着拉祜族古歌中唱到的古地名进行过考察。证明古歌中唱的地名确实存在,拉祜族属于白狼羌人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后经历漫长的迁徙过程,最后定居在云南西南部的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的部分地区。
拉祜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除了中国之外,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美国的加州等地也有拉祜族分布。在国外的拉祜族都是从中国迁徙过去的,美国加州的拉祜族原居住在老挝境内,因受到美国侵越战争的影响,逃到泰国,后作为难民移居到美国。
拉祜族的先民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跟着羌人大规模南迁,但当时拉祜族还没有形成单一的族群。直到后来翻越横断山脉迁入今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拉祜族称为“七山七水”的地方,拉祜族才从羌人的群体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族群。史书里记载的“锅锉蛮”就是指的拉祜族先民。拉祜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常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虽然每一次斗争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拉祜族的反抗斗争没有停止过。
拉祜族每一次的反抗斗争失败后,都会采取迁徙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民族,所以,拉祜族迁徙的历史非常漫长。直到1890年左右,拉祜族发动起义失败,一部分拉祜族从今临沧市迁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境内;一部分迁到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祜族的分布格局。
分布在红河州的拉祜族原来称为“苦聪人”,于1987年归为拉祜族。拉祜族聚居的地方一般是山区,以村寨为单位,当地人称为“寨子”。拉祜族原来属于游猎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这也是拉祜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到后来,随着迁徙,才慢慢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拉祜族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才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栖息地,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正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使拉祜族在艰辛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近代拉祜族的家庭有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和双系大家庭两种类型。到20世纪50年代,双系大家庭在澜沧县的糯福、孟连县的南雅、勐海县的布朗山及耿马县的富荣等地还..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祀、娱乐节日。民间将与农历三月三日重合的清明节称为真清明。此种清明百年难遇。俗说此日夫妻并坐、食煮熟的大南瓜,定能生子,以“南瓜”谐“男..
拉祜族传统房屋建筑形式是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楼房,有方形及椭圆形两种。房屋大小不一,陈设简单,起居饮食都在一处。困火搪而眠,许多贫苦农民无被盖,垫竹篱,盖蓑..
“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和叙事长诗《扎努扎别》,..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
双江拉祜族在漫长的与大自然抗挣中创造了悠远而鲜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拉祜族民间歌舞文化遗存之一。 2..
葫芦笙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并深为人们所喜爱;其制作工艺及其在民间的传承独具特点,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长期..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
拉祜族有411476人,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临沧、思茅地区亦有分布。拉祜族祜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打陀螺、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