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会对怎么处置陈国瑞左右为难?原因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曾国藩为什么会对怎么处置陈国瑞左右为难,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征战多年的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捻军,反清起义军)时,清廷便给曾国藩下过几次谕旨,命令他协助僧格林沁。曾国藩深知官场之事,那僧格林沁从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剿捻数载,今若贸然剿捻一定会背上抢攻的恶名。当初曾国荃听说李鸿章要来南京支援,气得吐了血,曾国藩如此老辣,岂能不知其中奥妙,因此一直拖延没有行动。朝廷虽然知道曾国藩是故意为之,但拿他也没什么办法。

image.png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中捻军埋伏,全军覆灭,至此清廷无清军清将可用(僧格林沁也不是满将,内蒙古人),只好再次颁发谕旨,命曾国藩督剿,并授权曾国藩调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 僧格林沁一死,曾国藩顾虑全无,但接下来有个棘手的问题,便是人事问题。大家都知道湘军的私人性(士兵只听一人号令,换领导就不干了)极浓,而这僧格林沁的军队也受到这些年湘军的影响,换了领导后很不听话,尤其是僧格林沁手下大将陈国瑞(原谅小编将他称之为裨将,小编实在对其非常厌恶,故此用裨将贬之 )。曾国藩要与捻军作战,而陈国瑞不能谨遵命令,导致在更换领导后第一仗就损失一个营的兵力。曾国藩曾想将陈国瑞弃之不用,但陈国瑞能战的名声早已远扬,这时搁置不用,必将引来湘淮两私人武装有害于国的传言,因此如何处理陈国瑞让曾国藩十分头疼。

image.png

  思前想后,还是做做思想工作吧。他针对陈国瑞进行民意调查,发现十有八九的人民群众认为此人为一禽兽。所指其恶劣之处总结起来有五大点。一是忘恩负义,二是性好私斗,三是扰民虐官,四是吸毒好恶,五是蔑视将帅。总结几点后,曾国藩又总结其优点。一是骁勇绝伦,二是至性过人,三是不好色不贪财。最后,总结起来便是陈国瑞本质不坏,尚可救药。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接下来就是对陈国瑞的忠告(警告)。第一,你不能扰民,第二,你不准私斗,第三,你不能梗令。这几个要求陈国瑞必须应允,如果就范,第一,将八千人裁撤为三千人。第二,一年之内不许与淮军同扎一处。第三,去掉官衔中“钦差”字样,不许自河南粮台以外领取军饷。

  对于这个历史事件,《战天京》作者谭伯牛谭老师这样点评:“曾国藩裁军,是削弱其力量;不许与淮军靠近,是限制其活动范围;明确规定饷源,则是从经济上加以制约。以上三条若陈国瑞“梗令”的话,则是对抗统帅,必将招致严厉处罚(调任甚至降级);若遵令的话,则实力减弱,掣肘更多,再想嚣张也没了资本。”

image.png

  陈国瑞当然不服,于是禀复各款,但他的文本结构怎么能斗得过大师级别的曾国藩,这一回禀可好,曾国藩就拿着这个证据密奏了朝廷,参劾陈国瑞。一周内就奉到谕旨:“陈国瑞着撤去帮办军务,褫去黄马褂。” 曾国藩不但带兵打仗威震四方,在用人处事上也是想的周到,一个小小的陈国瑞,他本可以先斩后奏,然后再议,当时形式,清廷已无可用人才,曾国藩坐拥三十万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可以调遣,这两支部队都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就算反了清廷又能怎样,可他毕竟是曾国藩,他对大清忠心耿耿,不管对方官位是小是大,他都利用他的智慧将事情操办的游刃有余,拿笔当刀,用笔杀人于无形,从文到武,曾国藩都堪称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