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软禁期间的明英宗朱祁镇:子嗣与命运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的宫廷斗争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一、被软禁的背景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朱祁镇与朱祁钰这对兄弟的故事。
明景泰八年(1457年),已经 “尊为”太上皇,并且被幽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立下,成功夺取了皇位,重新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而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则被废为郕王,并在不久之后去世。
历史上将这场明朝时期的宫廷政变也被称为“夺门之变”,亦或“南宫复辟”。
其实,朱祁钰的最终结局本不该如此。尽管他的上位有着极度的偶然性,可他毕竟在“北京保卫战”之中贡献突出,并且为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恢复国家元气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对于朱祁钰来说,完整渡过自己的皇帝“任期”,并最终葬入皇陵之中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就是因为朱祁钰在对待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朱祁镇过于的“小心眼”,同时却也极度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发生,而他也只能以如此悲剧式的结局收场,结束了他那颇有戏剧性的一生,就此成为了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要好的关系,伴随着“土木堡之变”而彻底改变。
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孙太后所生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历史上的明英宗,而朱祁钰也被晋封为郕王。这一年,朱祁镇八岁,而朱祁钰更是只有七岁。
由于明宣宗去世时间较早,此前诞育的子嗣并不多,只有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皇子,加上这二人年龄相仿,从小相伴长大,关系自幼便非常要好。
而此时的朝堂上,朝政主要由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孙太后主持,在加上“内阁三杨”的辅佐,政局也是非常的平稳,这也给朱祁镇和朱祁钰创造了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当然,朱祁钰也能充分认清自己的身份,保持对于自己这位兄长皇帝的敬重,这也使得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以至于朱祁钰到了就藩年龄后,朱祁镇并未让其前往外地,而是直接留在北京就藩。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也许会造就一番“君臣兄弟”的佳话,甚至可以比肩清朝时候的雍正与怡亲王胤祥,然而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土木堡之变”的爆发而彻底改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挑唆下,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临行前,他委以了朱祁钰监国重任,直到此时朱祁镇依旧对于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是极度信任与器重。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了个全军覆没,就连朱祁镇本人也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而也先在取得大胜之后也没有就此罢休,转而率领瓦剌军队杀奔北京而来,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也就此打响。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坚定朝臣和将士们包围北京的决心,在于谦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孙太后没有立此时年仅两岁的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帝,而是立了郕王朱祁钰。
就这样,朱祁钰从监国,一跃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最终朱祁钰也在于谦等人的全力辅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年之后的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还朝,然而等待他的确实那个曾经非常熟悉,如今却“陌生”无比的弟弟,而他也从这时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幽禁生涯,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皇权的渴望,让朱祁钰走向了极端。
其实,在孙皇后听取于谦等人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之前,是先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然后才安排的朱祁钰登上皇位,而这实际是也是朝中众多官员们的意见。
通俗一点来说,孙皇后这样的安排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主少国疑,让朱祁钰“临时性”的做一朝皇帝,而在其去世后,还是应该将皇位还给朱祁镇的子嗣后代,而对于此,起初的时候朱祁钰也是予以默认的。
然而,在当真正坐到皇位之上,开始享受至高无上皇权的时候,人的心态难免也就会发生变化,朱祁钰也不例外。
于是,在与瓦剌进行交涉,迎请朱祁镇还朝问题的时候,朱祁钰就展现出了极不耐烦的情绪,百般推脱和搪塞,甚至于还放话说自己不再愿意做这个皇帝了。而最终,在以于谦为首的朝臣表示不会再提议更换君主,让其安坐皇位之后,朱祁钰这才极不情愿的同意可以安排朱祁镇还朝之事。
当朱祁镇结束了一年的俘虏经历,回到北京后,他自知罪责重大,也表示了无意与朱祁钰争位,朱祁钰也象征性的进行了“三辞三让”,可谁知,这也是这兄弟二人之间最后的和睦与体面。
就在结束了所有场面上的迎请仪式后,朱祁钰随即下令将朱祁镇幽禁于南宫之中,不仅派人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视,还在门上安了多把铁索,只留一个小口往里递送水和食物,甚至还将南宫内外所有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止朱祁镇与外界交流。而朱祁镇也就是在这样严密而又高压的监控之下生活了整整七年。
而除了极力的打压朱祁镇之外,为了能坐稳皇位,朱祁钰又开始对太子朱见深动手了。
起初,朱祁钰曾对“易储”进行过一番试探,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在这之后,朱祁钰更加紧了行动。一方面,他用钱物贿赂大臣,希望赢得朝臣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开始排挤反对者,这其中就包括汪皇后,朱祁钰为了扫除“易储”障碍不惜将其打入冷宫之中。
终于在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沂王,从而成功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不过朱见济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这也使得朱祁钰此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其身心也就此遭受巨大打击,开始每况愈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便趁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为帝,而朱祁钰则被重新贬为了郕王,不久之后便离奇去世。
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镇,也随即开始了对于朱祁钰的清算,除了给他冠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这样的恶劣评价外,还废黜了其帝号,并赐谥号为“戾”,称其为“郕戾王”,以尽显对其的批判。随后更是只以亲王礼仪安葬在北京西山,不准其葬入帝王陵园之中,以对其进行报复。
而直到朱祁镇去世,他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为其恢复了帝号。
如果朱祁钰就此除掉了朱祁镇,那么就可以改变现状了么?
相信不少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朱祁钰不杀掉自己的哥哥和侄子,这样他就可以安稳的坐在皇位上了,何必在这样又要养,又要防的,简直是多此一举。
如果朱祁钰真的这么做了,那他就不是朱祁钰了,实际上,这便是朱祁钰的一个最大的性格问题与缺陷,就是太过于优柔寡断。
尽管在很多史料中没有提及,而是将所有的功劳全都归结于于谦一人,但如果没有朱祁钰的鼎力支持与居中调度,更重要的是,他的坚守无疑给了守城官兵以巨大的信心,所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与朱祁钰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伴随着“北京保卫战”的取胜,朱祁钰的名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算是彻底坐稳了皇位,并且已然有了功勋与登基的“合法性”,可他依然对于朱祁镇忧心忡忡,极度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才会对迎请朱祁镇还朝充满了抵触。
而在迎请朱祁镇回朝后,他先是迫害朱祁镇,随后又挑起“易储风波”,可他做这些之前,却总要先和朝臣们商议,甚至想到了用贿赂的方式,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断与坚决。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是畏首畏尾,引发了朱祁镇对其巨大的仇恨,就连朝臣们都是颇有微词。况且朱祁镇此前在位已经十四年,朝中本就有着大量拥护他的官员,如今的情形让更多的官员对其也给予了充分的同情,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发生。
而与此同时,朱祁镇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非常的谨慎。
一来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土木堡之变”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所以确实也有一点心灰意冷,用隐忍的方式算是为自己赎罪。二来此时的他已然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朱祁镇也没有给朱祁钰任何的机会和借口,再加上孙太后和朝臣们的暗中保护,最终使得朱祁镇等到了重掌朝纲的那一天,而朱祁钰也就此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的宫廷斗争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一、被软禁的背景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
还不知道:朱祁镇杀张太后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失败被俘之后,好不容易回来,并且成功再次夺取皇位。..
有人说,深宫里只有肉欲和利益,没有爱情。 大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的钱皇后或许就是一个异类,她的一生,诠释了爱情,这个普通而又神圣的字眼。 英宗皇帝朱祁镇..
说到亦庄的马驹桥,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北京东南郊的一个大镇。可要问到,这里为啥叫马驹桥?马何在?桥又是哪座桥?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去啦!本期京城传奇,就与..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元旦朝贺被取消。因为从前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景泰帝就病了。正月十二日,景泰帝为行祭天礼,带病住在南郊(今北京天坛)斋宫。他把..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的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镇应该算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他虽然没有朱元璋那样..
一生太过狗血的明英宗朱祁镇,受尽苦难却依然能得以善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想..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祁镇和朱祁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能力,朱祁钰的能力在朱祁镇之上。 论对大明的贡献,朱祁钰对大明的贡献毋庸置疑..
你真的了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都是明朝的皇帝,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
大家好,说起于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于谦能够在明朝遭遇倾覆之危的时候力挽狂澜,他的格局、能力和手段自然有他的高明独到之处。 明英宗对明朝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