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为唐朝做了哪些贡献?杜如晦与李世民的关系如何?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杜如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唐朝贤相数不胜数,唐太宗时期“房谋杜断”更是成为一段美谈,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大唐盛世的缔造同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杜如晦的政治远见和决断,让李世民在早期斗争中多次占据上风。

image.png

  “杜断”入伙

  在秦王李世民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同太子党之间是明争暗斗,双方势同水火,谁都不肯相让一步,此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便作为高级谋士,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但也因此遭到了太子党的忌恨。

  于是太子党便在李渊面前进献谗言,房杜二人被迫离开秦王府,此时的杜如晦还未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还算不上牢不可破,房玄龄连夜入秦王府同李世民相谈,说谁走都不可惜,唯独杜如晦要尽一切挽留。

  因为房玄龄看出杜如晦有辅佐帝王的才能,而李世民又对房玄龄是言听计从,便上书李渊说无论如何,杜如晦是不能走,李渊只好准奏。就这样,杜如晦彻底成为了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同房玄龄之间互补不足。

  后来李世民为招揽人才设立文学馆,杜如晦便进入其中响应李世民,而且还成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但是太子李建成无法继续坐视李世民一天天强大起来,挑唆李渊将房杜二人遣出秦王府且日后不得出入。

  李世民的处境越来越危险,虽然他一直没下定决心要除掉李建成,但李建成却巴不得他早点去死。于是李世民暗中将房玄龄、杜如晦召入府中,一番商议后确定了行动计划抢先发难,史称“玄武门之变”。

  可以说贞观之治的盛景,甚至于李世民的皇位,都离不开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的功劳,尤其离不开杜如晦的决断,让李世民在皇位斗争中占得了先机,不然这场兄弟之间斗争孰胜孰负还尚未可知。

image.png

  君臣之情

  在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时,对一众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五人居功首位,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不过杜如晦也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嫉妒。

  但李世民对房杜二人是信任有加,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所有挑拨他们君臣关系的全都被李世民治罪。例如监察御史陈师合说杜如晦不能身兼多职,便被李世民治罪直接充军。

  其实陈师合的说法也没有什么大错,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但是皇帝不高兴觉得你有问题,可见李世民对杜如晦是多么的信任,而杜如晦也确实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

  贞观初年,之所以社会能够稳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都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背后夜以继日地操劳。在隋朝的基础上,再结合历朝历代的经验,由此制定了唐朝新的制度,可以说几乎到达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除了对后世影响深远之外,更是远传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深受唐朝影响。正因为制度的完善,才会为后续“贞观盛世”的现世奠定了坚固基础。

  为人臣子

  贞观之治作为历史上少见的太平盛世,其出现原因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君臣之间各司其职,一同致力于国泰民安,这一点可从李世民同杜如晦的一番对话中得知。

  当时李世民召来近臣们提了个问题,他说君主贤明就能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听从谏言改善自身,而君主愚昧怕别人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永远的愚昧无知。

  而隋炀帝便是这个愚昧的代表,他听不得人们的逆耳忠言,臣子们也不敢再继续直言进谏。虞世基作为隋炀帝宠臣,却没有进言劝隋炀帝改善过失,隋炀帝死后,这人是不是也该一同处死?

  这是李世民向近臣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表面上是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死,言外之意却是问他们该如何为人臣子。在众近臣还在思索的时候,杜如晦便有了自己的答案。

image.png

  他说如果身边有那种敢于冒死谏言的忠臣,那么即使皇帝昏庸也不至于失去天下,如果虞世基真的是一个忠臣,那就不会放弃向皇帝谏言,而皇帝身边没有了逆耳忠言就会丧失清醒,从而变得堕落沉沦、昏庸无道。

  杜如晦认为虞世基已经失去了为人臣子的本分,而李世民也在杜如晦这一番话后感叹良多,正是因为自己身边有着这么多敢于进谏的大臣,才有了大唐如今蒸蒸日上的这番景象。

  可惜杜如晦积劳成疾,贞观三年正是李世民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杜如晦这年冬天重病不起,尽管李世民数次派名医前去医治,但杜如晦还是于贞观四年不幸病逝,李世民废朝三日表示哀悼,“房谋杜断”也成绝唱,只剩下房玄龄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