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会在安史之乱后走向灭亡呢?有哪些因素造成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763年2月,唐朝叛将史朝义自缢身亡,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没有恢复之前的强盛局面,而是一步步的走向衰落,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最终走向覆灭。那么唐朝为何会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呢?这事和朝廷的一项错误决定有关!

  翻看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朝代的强盛时期,中央集权必然是空前加强的。所谓中央集权,指的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朝廷的命令。当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势必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朝廷无力消灭割据,最终导致灭亡,唐朝就属于这种情况。

image.png

  人们常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唐朝是因藩镇割据而衰亡的,那么藩镇割据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事还得从安史之乱后期说起。话说此时唐军接连获胜,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唐朝为了快速平定叛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唐将仆固怀恩率领大军进入河北地区后,许多安史叛将纷纷开城投降,归顺大唐,比如田承嗣、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人。仆固怀恩“阴图不轨,虑贼平宠衰,欲留贼将为援,乃奏承嗣及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帅河北诸郡”。朝廷为求得暂时安宁,同意了仆固怀恩的建议。

image.png

  于是田承嗣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掌握六州之地;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控制七州之地;李怀仙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薛仁贵的孙子薛嵩被任命为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控制四州之地。四个人虽然表现上向朝廷臣服,但依然割据一方。

  后来朝廷发生了一些变故,“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至此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中以范阳(卢龙)、成德、魏博三镇最为跋扈,史称“河朔三镇”。

image.png

  “河朔三镇”俨然已经成了独立王国,他们“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此时已经无力平定藩镇,只好进行安抚,自此就再也没法彻底将其根治。后来藩镇甚至接连挑战朝廷权威,朝廷派兵镇压,反而屡吃败仗。唐朝因藩镇问题,始终无法恢复昔日的强盛局面,日渐衰落。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包括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在内的一批镇压起义有功的将领成为新的藩镇。唐昭宗甚至一度被李茂贞劫持软禁,后来又落到了朱温的手中,最后被杀害。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权,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