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北伐为何能一举就成功?元朝内部已经倾轧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读明朝历史,读到朱元璋剪灭割据群雄,北伐一举成功时,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

  老朱先灭陈友谅,后平张士诚,这两个都不是好对付的主。打陈友谅,朱元璋倾国而出,还在鄱阳湖陷入苦战,要是没有主角光环护体,就得提前领盒饭。

  张士诚稍弱,当时只是吴王的朱元璋也得发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发起总攻,这几乎也就是朱元璋当时绝大部分兵马了。

  就这样,也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尤其是张士诚老巢平江城,在三面围困下坚守了十个月才被攻破。

image.png

  那么,元军呢,元军去哪了?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可都还在元朝控制之下,元军兵力也不弱,先后又有脱脱、察罕帖木儿、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名将。

  这些人都很有军事能力,朱元璋评价张良弼“百战之余,骤与角力,未易定也”,徐达北伐时不敢与张良弼正面硬钢,选择绕过他防区攻打其他元军——“思道城险而兵悍,不容易攻取”;王保保更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当得起老朱如此夸奖的敌将,您想想得有多猛,那都是老朱一把血一把泪得来的教训。

  问题来了,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等血战时,正是自身防御虚弱的时候,元军只要在侧背出兵,背刺朱元璋,他就首尾无法兼顾,很可能遭遇失败。那样,就没有后来的明朝了。

  况且,浙东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更是和元朝互通款曲,接受元朝的册封,并为大都提供粮草,两广也在元朝势力控制之下。

  朱元璋此时还没吃成胖子,这些反抗军互掐时,元军为啥不出兵?只要稍有动作,老朱立马得失眠。

  小时候读《英烈传》,里面不会告诉你这些,后来读一些明朝书籍和史料,大多也只会告诉你,太祖如何开挂削平群雄,明军如何英勇北伐,对于敌军状况少有提及。

  及至后来,读了吴晗等明史泰斗们的明朝著作,才逐渐明白元军在那个时候干嘛去了,为啥不利用大好机会背刺朱元璋。

  原来,相比元朝此时的处境,各路农民军犬牙交错的形势还算比较清楚,了解了各路元军的形势,才明白什么叫错综复杂,这里面既有政治斗争,又有后宫乱政,还有将领的私心,尔虞我诈,复杂程度能写本书。

  简单说一说。

image.png

  首先,这些元朝名将们,他们在刚开始和农民军作战时,许多并不是元朝正式任命的将领,统帅的也不是元朝正规军,而是自己招募的地方武装。

  比如大名鼎鼎的察罕帖木儿,他是王保保的养父,《倚天屠龙记》中郡主赵敏父亲的原型。

  虽然也是元朝皇室远支宗室,察罕帖木儿当时却连个进士还没考上,更没什么功名。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时,北方红巾军屡败元军,正规军挡不住,察罕帖木儿所在的地方就要沦陷。

  红巾军是农民军,代表的是农民利益,攻下州府,倒霉的当然是地主,这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察罕帖木儿坐不住了,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红巾军来了他也讨不了好。虽然他没官职也没兵权,但只要有钱就好办事儿,察罕帖木儿组织起数百人的武装,号称“义兵”,也叫“乡军”,与红巾军交战,保卫地方。

  讽刺的是,这帮临时组织的民兵表现却比元朝正规军好很多,屡败红巾军。这其实也不奇怪,元军打不过还能逃跑,“义兵”打不过,老家就会被一锅端,房子票子土地全都得报销。

  这些义兵打了胜仗,收复了城池。元廷一看,行啊,自己花钱养了一帮子酒囊饭袋,正在焦头烂额。却冒出这样一帮人,不费朝廷的兵力粮饷还能打胜仗,这样的好事去哪找,自然是大加赞赏,为察罕帖木儿这些人加官进爵。察罕帖木儿被授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之职。

  其他几个元末名将,像王保保、李思齐、王宣等人,也都是凭借义兵起家,搞大了才得到册封。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些人成了元朝将领,手下带的还是自己起家的部队,名义上也接受政府指挥,但真正指挥得动军队的,只有他们自己。

  并且,这些人控制的地方就成为自己的地盘,红巾军打不进来,中央政府也别想真正控制,一切要听这些将军们的号令。

  是不是很眼熟?现在对这些将军们的称呼,一般是军阀。

  既然是军阀,那就得有军阀的特点,军阀的最大特点是啥,就是需要不断扩充自己实力,有了地盘才有钱有兵,才能不被别人吃掉,所以需要不断抢地盘。

  说实话,这些军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毕竟是为自己打仗嘛。但他们的作战对象并不止红巾军,也包括其他军阀。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也没闲着,也在大打出手。

  当然,打的不是朱元璋、陈友谅他们,而是彼此互相攻打。

  这也不难理解,谁敢出兵去打农民军,就可能被其他军阀爆了菊花,闹得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彻底玩完。

  这个险谁敢冒?必定先得解决其他军阀的威胁,才好放心对付那些农民军。

image.png

  比如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统帅的部队和红巾军打了几年,几乎没败过,收复了关陕、河北、河南,号令已经能传到江浙。他们调集主力进攻山东红巾军,形势也是一片大好,谁知后方传来惊人消息,山西被人占了!

  占山西的不是红巾军,而是另一支“义兵”,孛罗帖木儿的军队。

  原来孛罗帖木儿一看察罕帖木儿主力尽出,山西空虚,这是块现成的肥肉,不咬白不咬,于是派兵占领了察罕帖木儿的防地。

  察罕帖木儿怎肯善罢甘休,山东也不打了,回军与孛罗帖木儿交战,两军在山西拉锯了几年,政府不知调停了多少回,没人肯理。

  察罕帖木儿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被刺身亡,军权转交到他养子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手里。

  王保保名气比他养父更大,打仗也更凶狠,继续和孛罗帖木儿打得天昏地暗。

  孛罗帖木儿后来得罪了皇帝,站错了队,终于在1365年被元顺帝派人刺杀,王保保被封为河南王,统帅天下兵马。

  1365这一年,朱元璋已经攻灭了陈友谅,正与张士诚交战正酣,看上去,这是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

  王保保也是这么想的,他以檄文调关中四将前来河南会师,准备南征。

  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李思齐曾长期与王保保养父察罕帖木儿并肩作战,也是个老牌军阀,与张良弼、孛罗帖木儿都是老冤家,打过不少仗。

  这时他已被封为许国公,得到调兵子,李思齐勃然大怒,当众怒骂:你小子乳臭未干,当年我跟你老子喝酒,他还要先敬我才敢喝,你那时连站在我面前的资格都没有,现在居然敢来调我!

  李思齐下令手下诸将,整兵备战——要防备的是王保保,一旦王保保前来,立即擒而杀之!

  除了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等其他三部也都不听号令,无法节制,王保保名为节制天下兵马,实则除了自己的人马,谁也调不动。

  不但调不动,就算他想凭自己兵马南征也不可能,原因同上。

  王保保急啊,内部的事不解决,怎么一致对外。他亲自提兵入关,攻打李思齐。李思齐一人不是王保保对手,他联合了其他几位将军据守长安,两军整整打了一年,大小几百战,兵力被严重消耗。

  打到最后,元顺帝又对王保保起了疑心,连名义上的统帅权也给他解除了,只让他率自己兵马扫清江淮。

image.png

  元军自己在互相攻打,朱元璋已经平灭了张士诚,连吞两个对手后,实力顿时膨胀起来。

  老朱打完张士诚,元军还在自相残杀,没人搭理朱元璋。他得以施施然,同时发动南征和北伐,南边平定较为弱小的方国珍、陈友定,北面则派出徐达率领主力北伐。

  到这时,各路元军才意识到朱元璋是最有威胁的敌人。那么总该合作了吧?

  NO!合作是不可能合作的,虽然他们停止了自相残杀,却没人肯被别人指挥,大家想的只是各保地方,徐达来了,把他赶到别人地盘去,别来祸祸自己就好,这还是军阀本色。

  结果自然是被朱元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股接一股被消灭,最后大都想守也守不住了,元顺帝只好一跑了之。

  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人都是当世名将,随便拎出一个来,军事能力未必就不如徐达。

  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是元朝最善战的将领,打红巾军几乎没败过;张良弼经年数百战,有弟七人,皆善战,军中语曰: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徐达对他也颇有忌惮。

  更早一点,还有丞相脱脱,能文能武,率数十万大军围剿张士诚,围困高邮,几乎就要成功之时,却被罢职削除兵权,否则早就没了张士诚这号人物。

  这些人要能联合起来,同心对外,怕是朱元璋+陈友谅也不够削的。当然,这些没有发生,有的只是自相残杀,削弱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如此,朱元璋能安心与陈友谅等力量交战,及至后来北伐能一举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老朱或许在暗笑元军的愚蠢,谁知到了二百几十年后,自己朱家子孙的天下,历史分明又来了一遍轮回。

  不信您看:袁崇焕死于自家的猜忌和不信任;卢象升与高起潜的矛盾导致他兵败身亡;孙传庭名为督师,手下总兵不听节制;崇祯诏令勤王,罕有响应者;左良玉在武昌坐拥重兵,竟发兵攻打南京;史可法督师扬州,又调得动哪个总兵。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论元或明,内部倾轧造成的危害远超强大的对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