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吃饭的排场有多大 一年要花掉多少钱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还不知道:皇帝吃饭排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皇家的用餐标准,特别是清朝皇帝们的伙食,估计所有人的评价都是一个:奢侈!据清代史料记载,清皇室每年光用于饮食的支出就高达四万金,听起来真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

  并且这还只是皇帝自己掏腰包采购的部分,要是算上各地进贡的山珍海味,恐怕皇宫里用于饮食的开销,会是一个算不清楚的天文数字了吧。那么清代的皇帝吃个饭,得有多大的排场,一年才能花掉这么多钱呢?我们下面就来说道说道:

  一、食材的来源讲究“博采、适时、求精”

  1、首先说说博采

  博采的意思是食材的选取广泛,清初时,皇家保留游牧民族的传统颇多,几乎每餐都会有像狍子、野鸡、野鸭、野兔、梅花鹿等等这样的野味,而且烹调的方式也基本以烧、煮为主,保留了浓郁的满族特色。

image.png

  随着满汉的融合,清朝皇室逐渐接受了汉族的饮食方式,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在饮食口味上博采了各个地区的长处,宫廷的菜式和烹饪手段也逐步丰富起来,并且借鉴了全国各个菜系的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宫廷菜”。

  清代皇帝们的口味比较偏“北方”,所以日常的膳食,口味上还是以北方的菜系为主打,清廷的菜品主要是通过对满族菜、山东菜和苏杭菜进行提炼和融合。

  不过在食材的选择上,御膳房却没有地域的限制,不管是直接采买,还是要求地方政府按时进贡,总之全国各地优质特产美食,都会一览无余地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

  2、再来讲讲适时

  顾名思义,适时就是要符合时令,且绝对新鲜。因为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认为,只有吃应时应季的食物,才能令身体得到最好的保健和滋养,所以为皇家提供的食材,必须应季且新鲜。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北京城周边不仅有指定的果蔬园,专门为宫里提供一年四季所需要的蔬果,而且还有专门的“奶子房”,提供当日生产的新鲜乳制品。

image.png

  此外在关外还设立了专门的牛羊饲养基地,以便适时提供优质新鲜的肉类。对于全国各地进献的贡品食材,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对材料选取和加工的程度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

  3、最后谈谈求精

  御膳房呈送食品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送到皇帝嘴里的食物,必须是最好的。比如说皇帝一天御膳里羊肉的配给是22斤,但并不等于要把这22斤羊肉都烹饪上桌,只能是选择其中肉质最细嫩,口感最好的部位。

  即便不是经常被摆上皇帝餐桌的食材,规矩也是不能少的:鹿茸、熊掌必须来自东北深山老林,鲥鱼只有镇江的才能入选,银耳必须是通江产的,鲍鱼海参只能选山东沿海的,鱼翅则必须产自南海……当然,所有这类的食材,必须由地方官定期按时送达,否则可是要被安上大不敬的罪名。

  二、用餐的场面气势恢宏

  别看按规制清帝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可是为这两餐忙活的人可是多了去了。故宫里负责皇帝吃饭的部门叫“御茶膳房”,人员的标配是三个管事,带领一百多下属,专门负责安排皇帝的膳食。

image.png

  皇帝“传膳”的流程是这样的,每天早上六点,中午一点两个钟点准时开餐,随着一声“传膳”的吆喝,几十名专职上菜的太监,便会依次将菜品送至皇上面前的七张餐桌上。

  这时候专门记录的太监和侍膳的太监会登场,管记录的负责将每道菜的名称、用料、掌勺厨师的姓名一一登记入册,准备归档进《膳底档》(一份专门记录皇帝每日用膳情况的资料汇编文件)。

  管侍膳的,则要在每一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稍等片刻,银牌没有变色,才可奉上让皇帝选择。用餐全程太监不能与皇帝说话,要观察皇上的眼色,皇帝看上哪道菜,负责夹菜的太监便要为皇帝布菜。

  通常来说,一道菜最多为皇帝布五次,即便菜色再合皇上的心意,五次之后也得撤下去了。如果皇上觉得哪个菜品的口味好,想赏赐给嫔妃或者大臣,布膳的太监还要负责打包放进“御盒”,吩咐专门的太监给受赏之人送去。

  除了这一百多名专门伺候皇帝用餐的太监外,御厨房还有专职人员2700名,负责采买、备料、储存,配菜、炮制,当然最重要的岗位还是负责烹饪的厨师。

image.png

  别看皇上一天才吃两顿饭,可是负责打下手却需要好几千人,这样的排场和气势,怕是普通人家做梦也想象不出来的。

  三、菜品的数量叹为观止

  朋友们会问了,一道菜只能吃几口就撤下去了,那这一顿饭得吃多少菜,才能吃饱呢?据史料记载,清代御膳房的菜单大多数是乾隆年间制定的,御膳的排场也是在乾隆时期到达了顶峰,每顿饭要上120道菜,一个人霸占七张桌子,120道菜,这铺张的劲头,可真不是一般的财力能够支撑的。

  所以到了后期,大清国运衰微,国库空虚,皇帝们吃饭也摆不起谱儿了,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一顿饭缩减到64道菜,咸丰时又减半,成了32道菜。不过即便如此,皇家御膳的奢华也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就连溥仪这个下野的皇帝,吃一顿饭也让人瞠目。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

  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image.png

  那时候的溥仪还不过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可是却能天天享用高档自助餐,他这一餐,足够当时普通人家几口人吃上好几天的,大清虽亡,但是依然死撑着一副花架子不放,实在是令人唏嘘。

  四、其实很多人都误会了满汉全席

  有不少朋友说,清廷的皇帝,平时吃的是不是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满汉全席”?更是有不少人认为,“满汉全席”起源于,康熙皇帝六十寿辰时所办的“千叟宴”。据说当时在故宫宴请了百位六十五岁以上,各地的名流老人。

  但实际上,“满汉全席”的起源与康熙的关系不算大,它主要是在乾隆朝兴起的。乾隆皇帝一生爱出游,爱排场,曾经多次下江南,而每次都会带去不少随行的官员。旅途中,皇帝的饮食自然有随行的御厨打理,随行的官员由谁管呢?

  有不少地方官员,为了巴结上司,就在随行饮食上对皇帝身边的高官进行贿赂,绞尽脑汁为这些随行的官员准备豪华大餐。这些盛宴中汇集了天下奇珍,并且请来名厨专门进行烹饪,不仅集汉族菜肴之精华,更是仿效了宫廷菜式的靡费,这种宴席被称为“满汉席”。

image.png

  乾隆皇帝出行讲究奢华,上行下效,自然也就带动了下属的奢靡之风。这种奢侈的“满汉席”到后来竟演变成了招待京城官员的必备规格,令一些豪绅也竞相效仿,而这些宴席也都被称为“满汉席”。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之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

  可见“满汉席”并非皇帝御膳,而是专门孝敬皇帝近臣的腐败大餐。在乾隆晚期,这种腐败的官场食风已经大肆蔓延,愈演愈烈,并令有识之士深恶痛绝。

  即便是乾隆皇帝自己,也曾说道: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他对自己带动的这股奢靡之风,感到深深后悔,却又无能为力。不过此时,“满汉席”尚属官场应酬,民间并未流传。

  “满汉全席”真正出名,是在民国之后,大清灭亡让许多原本给紫禁城打工的人,失去了生计,不少宫内御厨必须外出谋生。

  于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大饭店,看准机会,纷纷聘请这些曾经的御厨掌勺,设计制作成系列的清宫菜品,并且作为商业噱头,大肆宣传自己饭店能够做出全套的宫廷御宴,并将这样的宴席命名为“满汉全席”。让这种宴席迅速走红,蜚声大江南北。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们真的就把这种用料奢侈,菜品繁多,吃法讲究的宴席当成了皇家御宴,岂不知真相,只不过是商家成功的市场宣传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