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与诸葛亮的民间传奇:从冲突到默契的智慧碰撞
“张飞骂哭诸葛亮”的典故虽非正史记载,却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这一情节既折射出《三国演义》中张飞鲁莽与诸葛亮睿智的性格对比,也暗含百姓对“刚柔并济”智慧的..
1941年6月15日,北非战场,英军坦克以排山之势,直扑德军,胜利在望。突然,德军阵地上传来一阵连发炮声,英军5辆坦克瞬间被击毁。激战3天,英军损失马蒂尔达坦克达91辆,只得停止进攻。
德军的反坦克火炮如此厉害,令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名被俘的英军军官看到,德军的秘密武器竟然是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他怒吼道:“太不公平了!你们竟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我们的坦克!”
这一幕,正是“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得意之作。
没有人规定不可以用高射炮打坦克。隆美尔之所以想到用高射炮打坦克,在于他的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在军事领域,武器始终是由人主导的。先进的武器是战争胜利的基础,而先进的思维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思维停滞,有什么武器只能打什么仗;思维腾飞,武器也会插上腾飞的翅膀,甚至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摧毁敌人的有效武器。
1945年的柏林战役,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的苏军元帅朱可夫指挥进攻前,命令苏军集中140个大型探照灯同时照向德军阵地,令对手什么都看不见,失去了还手之力。“夜间没有光能使对手看不见,光线极强同样也能使人看不见。”朱可夫运用逆向思维,使探照灯成为致命武器。
同样是在二战,苏军元帅朱可夫在一次指挥部队与德军进行血战的关键时刻,部属突然报告说KB坦克专用炮弹用完了。朱可夫不假思索地说:“这种坦克可以打我们野战炮兵用的炮弹!”从而使几十辆坦克重新投入了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可夫的随口一说,看似轻松,背后是他对武器装备的熟练掌握,是他多年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创新思维,不是天才的专利,也不是招之即来的常客,而是“顽强地劳动后获得的奖赏”。
“天下之势,单少则平,积多则神。”专业精了才多能。只有多下功夫、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熟练掌握手中武器,才能达到不拘一格、灵活应变、出神入化之效。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张桃芳用一支最普通的苏联产莫辛纳甘“水连珠”步骑枪,在32天内用436发子弹打死打伤214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一支普通步枪发挥出了专业狙击步枪的功效,根本在于张桃芳的勤学苦练、勇于探索和善于总结。
人的素质决定兵器效能的发挥。“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964年8月,我军首次用歼6打下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凭的就是飞行员的高超技艺和创新思维。当时,美国侦察机的飞行高度是1.7-2万米,而歼6的最大飞行高度是1.68万米。我军飞行员灵活运用“动力跃升”原理,当歼6上升到1.6万多米,先以一定的角度下滑,然后实行动力跃升,靠惯性爬升到距美机400—200米的距离将其击落。
无数事实证明,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需要打开一条新的思维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飞骂哭诸葛亮”的典故虽非正史记载,却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这一情节既折射出《三国演义》中张飞鲁莽与诸葛亮睿智的性格对比,也暗含百姓对“刚柔并济”智慧的..
在人类对生命极限的永恒探索中,福建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的陈俊以"443岁"的传奇寿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符号。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881..
在三国历史的烽烟中,张飞以“万人敌”的勇猛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出身之谜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正史记载的简略与后世演绎的丰富,共同编织出关于这位蜀汉名将的多元..
在三国历史的烽烟中,张飞以“万人敌”的勇猛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出身之谜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正史记载的简略与后世演绎的丰富,共同编织出关于这位蜀汉名将的多元..
在三国历史的烽烟中,张飞以“万人敌”的勇猛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出身之谜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正史记载的简略与后世演绎的丰富,共同编织出关于这位蜀汉名将的多元..
在北宋词坛的璀璨星河中,晏殊与晏几道无疑是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不仅以卓越的才情和深邃的情感赢得了后世的无尽赞誉,更因特殊的亲属关系而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人物,窦皇后便是其中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女子,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段经历不仅令人..
武则天既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封的才人,也是其子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后又入主正宫,被册封为皇后,作为父子共用的妻子,她究竟把第一次处女之身给了谁?是先夫李世民,还是..
忽必烈的生母是谁?古今中外,同一个女人生出几个皇帝的事情虽然不多,可是也从来没有少过。中国有北朝娄太后,欧洲则有法国的凯萨琳太后。三人为众,那她们所生的儿..
提起李连英,可能马上出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就是卑躬屈膝、一副谄媚嘴脸的奴才形象,整天跟在慈禧太后身边时趋时跪,极尽讨好之能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连英究竟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