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的时候,为何没有藩王帮朱允炆呢?
大家对于明朝历史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明朝整个时期对外很强硬,有着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赞誉。但明朝相较于其他汉人朝代,总体上的经济水平还..
你们知道朱允炆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如果通观全过程,却必须得说,如此“军事奇迹”,不止因为朱棣能力强,更是因为命好——摊上了建文帝朱允炆这么一个对手。
当然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虽然至今为止好些小说与影视作品里,常把建文帝朱允炆塑造成一个“傻白甜男主”模样。但放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位青年皇帝也并不简单。他登基早期对几位藩王的“削藩”,出手也十分狠辣。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等“强藩”,几乎是在他登基一年内统统被废。
而且这位建文帝学问极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之气,在位仅三年,“人气”也十分高。在当时以及后世的好些人眼里,就是标准的“仁君”模板。朱棣“靖难”成功后,不但当朝许多士大夫都为建文帝殉难,就连守卫南京城门的小卒龚诩,都悲愤回家隐居。哪怕当地巡抚登门请给他做官,他都流泪拒绝,成了当地知名的“安节先生”。
更必须要说明的事儿,建文帝的失败,也和大明朝“积重难返”毫不搭。建文帝登基时,正是大明王朝的上升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三十年的铁腕治理,明王朝“吏治澄清”,经仅每年税粮收入就甩开宋元两倍,公认“宇内富庶”。明太祖苦心设计的“卫所制”,也正是蒸蒸日上时,明朝政府可调兵力近一百八十万,新型的“洪武手铳”“洪武大铁炮”,不但技术先进,装备也越发普及,还在“靖难”战场上,多次给了朱棣“接近死神”的回忆。
可以说,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装备,“靖难之役”前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一把好牌在手。随便一张“牌”扔出去,都能把“四叔”朱棣砸趴下。怎么就一把好牌打了个稀烂,连皇位都“赔”了出去呢?
首先一个公认原因,就是人才问题。
说到建文帝的“人才问题”,至今不少历史票友,都在吐槽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正是“皇爷爷”朱元璋“杀功臣”杀得太狠,把一群名将名臣杀得精光,才害得“孙儿”建文帝无人可用。但这锅,朱元璋不能背——他杀了不少人不假,可也给朱允炆留下了不少人才。
最典型一位,就是耿炳文。这是朱元璋取天下的得力功臣,更是当时中国最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这位老将的“防御功夫”,早已是出神入化,一座坚城守几十年没问题。什么骑兵战步兵战炮战,统统都能挡回去。有他镇守一方,就是一座厚重盾牌。朱棣就算手握百万大军,也别想杀到南京来。
如果说耿炳文还算“老人”,那么朱元璋在位时,也不停在为朱允炆发现“新人”。典型卓敬。这位洪武二十一年的榜眼,被朱元璋苦心栽培了近十年,是留给朱允炆的重要文臣。不但满腹经纶,更兼深谋远虑。他提出的“迁藩”谋略,本是可兵不血刃收拾朱棣的大招,却被建文帝扔一边,反而是“靖难成功”的朱棣,靠着“抄卓敬作业”,轻松解决藩王问题。
以这个意义说,建文帝哪里是“缺人才”,分明是“不识人”。
相反那些被建文帝器重的人才,却真是一个赛一个活宝:比如齐泰与黄子澄,这二位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却是全程出馊主意。朱棣造反前,最怕建文帝先“削”他。齐泰就主张先别削朱棣,削周王齐王。朱棣造反后,最怕建文帝打防御战耗时间,黄子澄就力推“名门之后”李景隆,坚决要和朱棣打对攻。朱棣想什么,这二位就来什么,恨不得做“朱棣肚子里的蛔虫”。如果不是最后壮烈殉难,他二人,真是难逃“潜伏”嫌疑。
另外那位统帅几十万大军,却多次被朱棣吊打的李景隆,就更让人无语。此人虽说打仗无能,“宫斗”却很有能耐。李景隆战败后,建文帝朱允炆也曾取得东昌大捷,而谋划东昌大捷的“大脑”,就是另一位能臣王度(也是洪武二十二年的进士)。但嫉贤妒能的李景隆,竟多次给王度“下药”,一连串谗言后,这位“大明顶级参谋”就被建文帝仍一边,干看着朱棣高歌猛进。
那被誉为“读书人种子”,后来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呢?朱棣建文帝打得欢时,人家根本没管这个,一心一意在搞“周官法度”,还打算大开历史倒车,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如果朱棣晚打过来几天,真叫他推广全国了,大明朝妥妥比战乱还悲剧。
上面这几位,除了坑人就是坑事,忠也好奸也罢,基本都是轮流给朱棣送刀子。这样一群“人才”,竟组成了朱允炆的“核心团队”。再给他百万大军,这仗也打不赢。
但话说回来,说是朱允炆用的人坑,可这些人,还不都是朱允炆拍板提拔起来的?根子上的问题,还是他自己。
其实,虽然后世好些人,也都在抨击朱允炆的“优柔寡断”“识人不明”。但这几个毛病,都是细节上的,他更要命的,还是格局问题。
对于“藩王作乱”这个难题,朱允炆老早就是知道的,早年做“皇太孙”时,就和齐泰黄子澄等“人才”探讨过,一帮人探讨来探讨去,最后只能拿“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的“作业”给自己打气,满以为抄作业就行,可时代不同了,作业你也得会抄。至少知道先抄哪,再抄哪。朱允炆缺的,就是这个。
他明知道“四叔”朱棣是威胁,也明知道该“削藩”,更知道叛乱了要调兵平叛。这些“基本作业”,他都懂。可整个的战略布局,他脑子里几乎为零,第一步该做什么,后手该怎么做,“靖难之役”三年里,根本没有半点规划。所以后人看到的,就是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登基后“削藩”,放着最强的朱棣不管,逮住周王们一顿削,除了充任务啥用没有。朱棣都进了南京了,该抓还不抓,放人家优哉游哉归山,扯旗打过来。
甚至,就是在朱棣扯旗造反后的真定大战里,当初战遇挫的明将耿炳文,再次祭出防御大法,叫朱棣的燕军无计可施时。建文帝并不明白,当时的情况下,守住真定拖住朱棣,就是胜利。反而摆摆手就把这位“防御战天才”挂一边,派来了“名将之后”李景隆,紧接着战局逆转,几十万大军稀里哗啦。这事儿,说是建文帝“不识人”,不如说“看不懂格局”。
但是更悲哀的是,就算建文帝能看懂格局,“靖难之役”也同样难赢。因为比起“格局”来,建文帝更缺的一样,就是担当。
真正有担当的人,不一定有多少豪言壮语,但一定要把事情扛在身上。比如明朝隆庆年间“隆庆开关”,群臣争吵不休,还闹起了“封贡票决”。但关键时刻明穆宗一锤定音,这才有了长城沿线“六十年不识兵戈”的繁华,和明朝又一段“隆万中兴”盛世。越大事,越要主动拍板,往肩上扛。
从做“皇太孙”起,建文帝就是个优等生,每一件事情,都恨不得做到最好。好事他要占尽,错他从不担。君临天下后也是如此。可你不担错,大家就都做甩手掌柜。所以后人看靖难之役,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建文帝关键时刻的犹豫:大臣陈性善曾为建文帝上数条建议,建文帝一开始很高兴,可不久后就搁置了,气得陈性善一顿大骂:“事同反汗,何以信天下”。
所以也就不用奇怪,为什么整个靖难之役里,建文帝往往会朝令夕改。特别是齐眉山之战,孤军深入的朱棣,已经被明军击败,只要再坚守几天,朱棣的大军就将被团灭。可没担当的建文帝,生怕南京不稳,急火火把主帅徐辉祖调了回来,这下给朱棣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久后就被“反水”。
后人说起这事儿,常慨叹朱棣的幸运,建文帝的“运气差”,可话说回来,一位缺少格局,不懂识人,关键时刻不敢担当的领导者,又能守住什么样的江山呢?不信就看建文帝,他的所作所为,跟两个多世纪后那位哀叹“诸臣误我”的“有道明君”,真是一样一样的。对于后世各行各业的掌舵者来说,建文帝“一把好牌打稀烂”的过程,何尝不是“管理艺术”的生动样板?
以这个意义说,朱棣“靖难”,虽说打了老爹朱元璋的脸,却是实实在在,续了大明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对于明朝历史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明朝整个时期对外很强硬,有着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赞誉。但明朝相较于其他汉人朝代,总体上的经济水平还..
从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敏锐的发觉,朝代更迭动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权利超过了中央权力所导致的。所以秦始皇开始废除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所以从秦朝..
对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按理来说,皇位的继承模式通常是“父继子承”,也就是说,在前任皇帝死前,都会提..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靖难之役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朱元璋在临死前,为了让皇孙朱允..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和朱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建文元年(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在登基不久、根基尚浅的情况下,听从核心智囊团齐泰、..
建文帝有60万大军和举国财力,为何会败给朱棣?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最喜欢、最器重的是大儿子朱标,将其立为皇太子..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允炆和朱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来的。可以说,这条路是..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允炆是怎么失踪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历朝皇帝传位的时候,首选当然是自己的儿子,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没..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死者为大。这一传统观念,历来悠久。为了彰显,便以仪礼来体现。最直观的便是葬期的长短。 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蓝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元末明初,汉民族又开始兴盛起来,名将层出不穷,和初唐类似,也是个猛人扎推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