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7毫米战防炮:砸烂日军坦克的铁拳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所谓“战防炮”,实际是旧中国军人对“反坦克炮”的称呼,主要通过直接瞄准方式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过不少战防炮,其中德国PaK-35/36型37毫米战防炮数量最多,名气最响,在抗击日军坦克时起到较大作用。

  坦克杀手 轻便灵活

  PaK-35/36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步兵用战防炮,它体型小巧,炮管长1.66米,炮宽1.65米,炮高1.17米,行军重量只有450千克,因此机动性能非常好,即使不用牵引车,4名士兵也能推着它到处跑。

  该炮射速为13发/分钟,炮口初速762米/秒,有效射程300-600米。对付坦克时,它主要发射37毫米被帽穿甲弹,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的穿甲能力为29毫米。

  PaK-35/36的穿甲威力在欧洲战场上对付坦克其实并不够用,因此德军从1940年开始换装口径更大的火炮。但在中国战场上,PaK-35/36的穿甲威力对付日军坦克绰绰有余,因为日军装甲最厚的97式改中型坦克也只有25毫米,而在侵华战场上常见的日军89式中型坦克装甲厚度仅为17毫米,数量更多的94式超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仅6-12毫米。况且日军坦克装甲板基本采用铆接结构,而非焊接结构,面对PaK-35/36战防炮打击时就更显得脆弱。

  中国向德国购买PaK-35/36战防炮的时间大约是1934年,据时任蒋介石军事顾问的德国将军法尔肯豪森在同年10月24日发布的公文中说明,为了完成整编部队计划,中国向德国订购大量军火,其中在1935年春要交付的军火里就包括PaK-35/36型37毫米战防炮20门。1935年12月,国民党兵工署的报告称,已运抵中国的PaK-35/36型战防炮达到60门。1936年和1937年,中国又向德国订购数百门PaK-35/36战防炮。至1938年德国停止对华出口武器时,中国从德国进口的PaK-35/36战防炮约为500门,炮弹55万发。

  多地参战 战绩不凡

  PaK-35/36型战防炮主要装备国民党中央军,但因该炮接收较晚,到抗战全面爆发时,真正成建制编入该炮的只有调整师中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装甲兵团和税警总团。其中,每个调整师、税警总团有一个4门制(一说6门制)战防炮连,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每个团有一个6门制战防炮连,装甲兵团有一个战防炮营(辖3个6门制战防炮连)。

  该炮首次抗击日军是在淞沪会战中。当时国民党中央军新整编的精锐部队几乎都投了进去,与日军在上海大街小巷展开血战。面对日军坦克的冲击,PaK-35/36型战防炮能在500米以外撕开日军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装甲,令日军大感惊讶。在围绕上海北部要地大场的争夺战中,甚至出现七八辆日军坦克面对中国军队一门37毫米战防炮不敢冲击的情况。

  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PaK-35/36型战防炮表现最为精彩的一幕,中国军队用它击毁日军坦克13辆,以致日军称其为“令战车(坦克)兵泣下的可怕武器”。但在表现台儿庄战役的影视剧中,却很少出现该炮的身影,只有普通士兵用集束手榴弹冒死攻击日军坦克的镜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得不承认,在长期作战消耗下,中国军队的PaK-35/36型战防炮逐渐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日军优势的炮兵火力以及步兵掷弹筒给中国战防炮部队造成较大损失。档案记录,PaK-35/36型战防炮由于有效射程太近,必须部署在一线才能奏效,很容易被日军远程火炮和步兵掷弹筒压制。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PaK-35/36战防炮的数量已经锐减到最低水平,剩余的火炮虽然继续参加了几次战役,甚至随中国远征军参加了1942年第一次缅甸作战,但再无出彩表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战史风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