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胜利不只钢少气多:炮兵立大功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上甘岭是人民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都包含着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英雄气。但站在研究的角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钢少气多”上。

  此战结束2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朝鲜战局的分析和作战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而上甘岭战役,则是此阶段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战役。显然,炮兵运用也是上甘岭取胜的重要原因。

  在敌人的猛烈火力打击下,志愿军一线官兵依托坑道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那里,与炮兵、二线部队密切协同,消耗疲惫敌军,为主力调整部署准备大规模反击赢得时间。同时,友邻部队还从一个叫西方山的地区发动一系列攻击,不但有效牵制了美军,还将战线向前推进10公里。

  在向597.9高地反击的战斗中,我方炮火已向对手纵深延伸,可几分钟后打破常规立刻再次轰击阵地,使跳出防炮掩体准备迎战的敌人伤亡惨重。如此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高地守军伤亡过半。战后统计,对手在上甘岭超过一半的伤亡,都是由炮火造成的。我们年轻的炮兵,也在此次战役后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此次战役中,单是弹药平均每天就要消耗128吨。为此,志愿军投入运输车辆2163台次,火线运输人员8500余人,动员民工6万余人,在敌人强大的火力封锁下,采取多种手段,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甘岭战役作为坚守战例的典范,也写入了美军的教材当中。通过分析,他们看到了机械化部队在“近战”“夜战”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大力发展夜视技术和防弹技术,注重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避免消耗战。经过数十年调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以数百人伤亡代价摧毁了伊拉克几十万军队,其中没有一场消耗战。

  马基雅维利说:“战争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战争有其客观规律,所以是科学;人的智慧和意志可以对其创造,所以是艺术。作为后来的军人,研究那段充满英雄诗篇的历史时,要像对待科学实践一样,超越敌我,研究战役战斗中的每一个“分子式”,认识战争的规律,把握其中军事思想活的灵魂。把其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种战法、甚至每一个战术动作掰开揉碎,将有益者用于指导部队的战备训练。

  现在,坑道作战对于云爆弹、钻地炸弹等现代武器,不再是难以摧毁的“地下长城”;优势的夜战模式,在林林总总的夜视器材面前,也明如白昼;我军的武器装备,保障能力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于战术战法的学习研究,不能局限于当时当地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情况,而要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与部队的实际情况,再丰富,再发展,再创造,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在我军战史上,既有“上甘岭”一样的胜仗,也有败仗、平局,我们的目光不能止于胜负荣辱,更不能心存个人好恶,而应全面、客观、发展地学习战史,放眼世界汲取军事思想的营养,使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战史风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