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一次复杂而深刻的决策探讨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斩马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这一决策不仅直接导致了蜀汉北伐战略的受挫,也引发了后世对于诸葛亮用人、决策以及军纪执行等..
说到诸葛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兄弟三人,他在蜀汉担任丞相,弟弟诸葛均也是蜀汉任职,而他的大哥诸葛瑾为孙权效命,担任东吴的大将军,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诸葛瑾的长子名叫诸葛恪,聪慧过人,孙权非常喜欢他,甚至有意培养他做东吴的“诸葛亮”。然而,诸葛恪在成为东吴权臣后,为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惨遭灭族?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成名,“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第一次见到诸葛恪时,就称赞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由于诸葛恪反应快、善言辞,孙权对他很看重,因此有意在政治、军事方面培养他。到了孙权晚年,昔日东吴的元勋老臣早已相继过世,而太子孙亮年纪尚幼,“朝臣咸皆注意于恪”。
孙权病重后,征召诸葛恪入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权临死前,在病榻前托孤给诸葛恪,“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诸葛恪虽然成为东吴的权臣,但地位很不稳固。托孤后的第二天孙权病死,同是托孤大臣的中书令孙弘就想干掉诸葛恪,“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不过没有成功。
原来诸葛恪长期在地方任职,朝中情况复杂,而他又没有陆逊那样的功绩,权力的基础很不稳固。诸葛恪心里清楚,他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写道:“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且民恶其上,动见瞻观,何时易哉?今以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
诸葛恪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废除孙权时期的苛政。诸葛恪“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第二,迁都武昌。当时东吴的都城在建业,是东吴皇室以及江东士族的大本营,诸葛恪想通过迁都摆脱这些集团的束缚,但是却没有成功,反而激化了与他们的矛盾。
第三,兴兵北伐。当年陆逊就是通过夷陵之战,树立自己在东吴的声望,诸葛恪也想通过军事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巩固权力基础。252年,诸葛恪派人侵入曹魏领土,在东兴筑城,挑起战争。曹魏权臣司马师大怒,派司马昭领兵七万攻打东兴。诸葛恪亲率四万军队迎战,结果在东兴之战中大获全胜,杀死魏军上万人。
诸葛恪被加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此时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按理说应该见好就收。可是诸葛恪大概和二叔诸葛亮一样,也有一颗北伐的心,他在东兴之战后,认为魏军不堪一击,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结果这一战惨败,“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班师回朝后,诸葛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反而更加独断专行,将那些在自己出征后被任命的官员一律罢免,“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诸葛恪居然还整顿军队,打算继续北伐,攻打徐州。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宗室集团动手了,在吴主的许可下,孙峻发动政变,杀死了诸葛恪,并诛杀了他的三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斩马谡的事件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这一决策不仅直接导致了蜀汉北伐战略的受挫,也引发了后世对于诸葛亮用人、决策以及军纪执行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其中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星辰。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吴乃至整个三国历史中留下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千古佳话。那么,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到底有多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智..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谋略,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军事家与政治家。然而,他多次北伐曹魏却以失败告终,这不禁让人发问..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相”。然而,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的征途中,并非一帆..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他提出的“三分天下”策略,更是被后世视为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令人意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