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到底长什么样?它出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生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越王勾践剑。

  1965年12月的一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川店镇望山村一岗,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水渠。这两年,江陵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的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抗旱救灾,江陵地区决定修建一条水渠,连接到荆门漳河,引水到干旱地带。

  这时候,修建水渠的人们发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土层,土质疏松,看上去有被挖动过的迹象。由于此前全国各地陆续发掘了一些古墓,江陵地区也出土了不少古墓,因此人们了解一些古墓的知识,怀疑这是一个古墓,便往上边作了报告。

  很快,考古人员就赶来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经过工作小组的勘测,发现这里真的有一座古代墓穴,大约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楚国。而且,古墓不止一座,考古人员初步估计有50多座。于是,考古人员将这一片古墓统称为“望山楚墓”。

  接下来,考古人员对望山楚墓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发现了一号古墓。一号古墓由两座墓葬和一处车马坑组成,根据发掘出的陪葬文物,结合楚国的陪葬制度,可以判断古墓的主人属应该属于卿大夫、大将军甚至诸侯级别,有很大概率是楚怀王时期的楚国外交家和军事家召滑。

image.png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号古墓发现了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经过判定,这把青铜剑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自用剑,即著名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长什么样子呢?

  “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青铜剑,出土时锋刃锐利,完好如新。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直径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柄与剑刃相接处的两面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剑的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在靠近剑首的地方,铭刻有8个错金鸟篆铭文,即“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本名。

  这把“越王勾践剑”是在什么背景下打造出来的?

  在中国远古时代,剑就被发明出来,用于战争之中,最初只有20、30厘米长。但是,在以车战为主的商周时期,打仗时远距离用弓箭对射,近距离则是戈戟相交,短小的剑很难被派上用场。到了春秋时期,位于南方的越国、吴国逐渐崛起。这一地区河流密布,不利于车战,于是手持短剑的步兵有了用武之地。

  长此以往,越国、吴国的铸剑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国家,铸造了许多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之一。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里的专家对“越王勾践剑”进行科学测定。测定这把青铜剑的主要成分是青铜和锡,加上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为原材料而成,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还经过硫化处理,剑刃的精磨技艺达到了现代精密磨床的制造水平。

image.png

  “越王勾践剑”除了造型精美、锋刃锐利外,还有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特点,就是虽然过了2500年,但它依然没有生锈。原因何在?

  一、“越王勾践剑”的成分主要是铜,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

  二、“越王勾践剑”存放于一号墓主人的内棺里,墓室深处地下,四周采用了白膏泥填塞缝隙,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环境,减少了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氧化的可能性。

  三、望山楚墓一号墓位于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很高,导致“越王勾践剑”长时间被泡在地下水里,相当于和空气隔绝开来。这又减少了氧化的可能性。

  四、“越王勾践剑”的剑身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铬被用于冶炼金属中时,具备高强度、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氧化的特性。

image.png

  因而,“越王勾践剑”经过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依然能够不生锈,经久弥新。

  “越王勾践剑”在问世后,曾经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多次出国参加展览。遗憾的是,1994年8月,“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展出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得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产生了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伤痕,达到了“轻微损伤”。

  有鉴于此,“越王勾践剑”就极少参加展览了。2019年03月20日,“越王勾践剑”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如今,这把有“天下第一剑”美誉的青铜剑,被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据媒体报道,2019年6月,“越王勾践剑”被送到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参加“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览,与观众见面,亮相了短短15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