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什么会被称为位面之子?看他是如何白手起家
刘秀为什么会被称为位面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概是开国皇帝中最不出名的,因为他登上皇位的过程顺利得不可..
开国皇帝总是一个朝代当中比较受关注的,而开国皇帝在创立了一个国家之后,基本上也都会对自己的父亲先祖进行追封,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东汉时期,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这位位面之子却做了一件让人不太能想得通的事情,他“忘恩负义”不认自己的父亲,反而认汉元帝为父,只是封自己父亲为侯,他这样做究竟有什么道理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光武帝刘秀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于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但是刘秀在称帝后,并没有追尊自己的父亲、祖父为皇帝,反而尊奉汉宣帝刘询为祖、汉元帝刘奭为父。刘秀为何忘恩负义呢?原来光武帝情非得已,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刘秀称帝后,于建武二年在都城洛阳设立宗庙,供奉西汉诸帝。建武三年,刘秀又在洛阳设立亲庙,供奉父亲“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但是刘秀的做法并不符合儒家的礼制,因此遭到群臣的非议。
到建武十九年,天下彻底平定,才有机会讨论宗庙问题,五官中郎将张纯、太仆朱浮向刘秀上书,名为《奏除亲庙》。他们认为光武帝“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 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所以建议刘秀除去亲庙。
众所周知,刘秀是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由于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制度,加上刘秀的祖上是庶出,所以到刘秀父亲刘钦时,已经没有爵位了。刘钦这辈子当过最大的官职,不过是县令而已。因此刘秀虽然是皇室宗亲,但血缘已经很远了。
不过刘秀做了皇帝,而且标榜自己继承了西汉的正统,号为“光武中兴”。所以在尊奉先祖这件事上,就出现了矛盾。刘秀想在宗庙中供奉自己的直系祖先,但他们毕竟没做过皇帝,这种行为不符合礼制,因此张纯、朱浮才要求刘秀去除亲庙。
刘秀下诏,将这件事交由公卿们讨论,最终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也就是说在亲庙中,供奉宣帝等五位皇帝,刘秀尊奉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要亲自祭拜。
按照辈分,汉成帝是自己的堂兄,其他皇帝更是自己的晚辈,因此这些皇帝由有司安排祭拜。对于刘秀的直系先祖,“别为南顿君(指刘钦)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由群臣来祭拜。最终刘秀同意了这个方案,毕竟能够保留自己父亲的祠庙。
刘秀因为以汉室正统自居,追尊汉元帝为父,所以也就丧失追封生父刘钦为帝的理由。因此后世称呼刘秀父亲刘钦时,尊称其为南顿君,因为刘钦生前的官职是南顿县令。后世可能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太人性,但在古代就是这样规定的,“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秀为什么会被称为位面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概是开国皇帝中最不出名的,因为他登上皇位的过程顺利得不可..
还不知道耿弇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耿弇(yǎn),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据记载此人曾平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光武帝刘秀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由于各种原因,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三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是西汉、东汉、明的开创者。机缘际遇都有不同,但论到个人能力上,还是认为汉光武刘秀是最为突出的。 *刘邦的用人是人人称道的,也可以说,..
建武元年(25年),刘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登基为帝,正式建立了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经过多年的政战,刘秀扫平群雄,统一..
还不知道刘秀为什么会将汉朝分为西汉、东汉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汉是由亭长出身的刘邦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后来西汉衰弱..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阴丽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阴丽华,南阳新野人,是管仲的后裔。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娶妻当如阴丽华”,阴丽华作为王的女人..
历史上的刘秀,虽是皇室但毕竟是很远的一支庶出,但是他处事极其谨慎,并且善于运用谋略权宜,广泛地结交天下豪杰,并且善于观察时局。所以才会与自己的哥哥刘縯有截..
刘秀为什仫会心甘情愿的继承西汉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刘秀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国皇帝,他和刘备一样,虽然都是皇室后裔,但是,由于..
刘秀为什么要主动抛弃祖先,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在祭祀祖先的问题上,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宜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