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始皇为何拔不出剑 所谓的剑太长是不对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荆轲刺秦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荆轲刺秦王时,秦始皇三次拔剑都没拔出来,是因为当时秦国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使得秦国的剑普遍做得比较长,所以这才没能及时拔出来。还拿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中出土的秦代青铜剑为证。

  其实这个论点是错的,是站不住脚的。

image.png

  早在先秦时期,并非只有秦国一个国家冶剑技术牛逼,韩国、吴国、越国等都是发达的铸剑地区,最富盛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所以说,这些国家同样也有技术做出更长的剑来。那么越王勾践剑为何全长不过55.6厘米呢?那是由于春秋末期的文化和地区风格所导致的。

  到了战国时期,剑的长度就开始逐渐增长了,当时的其他国家也有长剑的生产。比如《战国策》中就有记载,齐国名将田单所佩戴的剑就很长,剑柄都到下颔了,时人称之“修剑拄颐”。所以那篇文章说60厘米就是青铜剑的极限是不正确的,而且据考古的发现,到了战国后期,长达90到100厘米的铜剑已经很常见了,甚至个别的能到140厘米。

  那么这个时候剑增长是啥原因呢?一来是为了在战争实践中增强格斗技能,二来也和当时贵族佩剑风气的流行有关。《楚辞·屈原·涉江》中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说的就是战国贵族高冠长剑的日常形象。

image.png

  兵马俑目前为止出土了22把青铜剑,长短不一,最短的81厘米,最长的95厘米。就算秦始皇当时的长剑有100厘米,在情急之下也是可以拔出来的。我们想一下,一个普通成年人的臂章伸开,一般可以有150厘米左右,哪怕是如今普遍超过100厘米的武术用剑,也是可以轻易就拔出来的,秦代的剑还没现在的长呢,秦始皇怎就拔不出来呢?

  所以说,秦始皇拔不出剑是因为剑太长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根本原因是啥呢?是当时佩剑的方式所导致的。

  我们现在常见的佩剑方式叫做“吊挂式佩剑法”,就是在鞘口弄一到两个挂耳,穿上绳索或是金属链条,将剑挂在腰间。这种佩剑方法不是中国独创的,是自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中东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后经过主动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唐朝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起来。

image.png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剑方式叫做"璏(zhì)式佩剑法"。

  这种方式,就是在剑鞘的上半部分设置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装置,有点儿类似现在挂在腰间的手机套。通过这种方式的佩剑,剑是和身体平行的,和地面是一个垂直状态,同时剑又和身体紧密结合,不至于晃荡影响行动。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拔剑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慌乱中,就更加手足无措了。

  因为此时剑是固定在腰间的,拔剑时一只手只能在腰间握剑,抽剑只有单手伸直的距离,这自然就要比双手平伸短很多了,所以拔剑就十分不方便。

image.png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样佩剑的,所以在被荆轲追杀时,一边躲一边拔剑,自然就拔不出来了。好在此时一位大臣大喊了一声“王负剑”,这才顺利将剑拔出来。

  那么何为“负剑”呢?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将剑拔出来,人们通常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一个被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微低头哈腰,用手从肩膀或是脑后握住剑柄向前抽出。

  不是说秦始皇不会负剑,是太慌张了,后经大臣这么一喊,瞬间就拔了出来,从而砍断了荆轲左腿。

image.png

  另外,以璏式法佩剑,如果用手将剑柄往下压,剑尾便会上翘,和身体呈一个垂直状,这称之为横刀或是横剑。古人为了彰显英雄气概,走路时也多以此炫耀,所谓的“长揖横刀出”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说,有人将“我自横刀向天笑”理解为,拔出刀横在面前,其实也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荆轲刺秦:为何无人上前营救?

      在历史的长河中,荆轲刺秦无疑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篇章。公元前227年,荆轲怀揣匕首,以献地图为名,企图在秦国大殿上刺杀秦始皇嬴政。然而,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为何..

    荆轲刺秦:为何无人上前营救?
  • 探究荆轲刺秦王:最后一刻是否放水?

      在中国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无疑是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派遣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战国..

    探究荆轲刺秦王:最后一刻是否放水?
  • 揭秘荆轲刺秦的背后,到底是哪些人的恩怨?

      说到荆轲,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随着荆轲的一刺成名,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太子丹,也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台前。  对..

    揭秘荆轲刺秦的背后,到底是哪些人的恩怨?
  • 荆轲刺秦背后有什么恩怨情仇?太子丹为什么要杀嬴政?

      荆轲刺秦背后有什么恩怨情仇?太子丹为什么要杀嬴政?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燕国太子丹和秦始皇嬴政,他们两个原本都是在赵国做质子,可以称得上..

    荆轲刺秦背后有什么恩怨情仇?太子丹为什么要杀嬴政?
  • 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荆轲刺秦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荆轲刺秦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时代,当时形势混乱而且战乱四起,这个时代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最终是秦国结束了战国时期混乱的局面一统了六国..

    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荆轲刺秦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其实秦始皇才是武林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由战国著名刺客荆轲在易水岸边唱的歌谣,其慷慨激昂的文字至今还让感动。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网友们应该是非常..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其实秦始皇才是武林高
  • 导致荆轲刺秦失败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谁?

      说起荆轲刺秦,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轲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死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是一个剑术不精的..

    导致荆轲刺秦失败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谁?
  • 荆轲刺秦王:打败荆轲的秦始皇才是武林高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由战国著名刺客荆轲在易水岸边唱的歌谣,其慷慨激昂的文字至今还让感动。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网友们应该是非常..

    荆轲刺秦王:打败荆轲的秦始皇才是武林高手
  •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结局是太子丹一手造成的?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结局是太子丹一手造成的?
  • 荆轲刺秦失败时他的助手怎么会被台阶吓尿?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这样一个十三岁当街杀了人,非但不害怕,还让全大街的人不敢看他的秦舞阳在担任荆轲副手,刺杀秦始皇的时候却变成了..

    荆轲刺秦失败时他的助手怎么会被台阶吓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