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死后七个月曹操也去世了,这其中有什么关联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曹操唯才是举,曾多次大胆任用贤才。而作为曹操主簿的杨修却没有这么好的命运,因为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一个“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为何就被曹操杀掉了呢?从杀杨修到曹操去世,中间仅隔了七个月时间,大概曹操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才决定要杀杨修,那么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呢?

  关于杨修的死亡,由于,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证据。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立即杀了。其实,这是杨修死亡的一些外在因素,真正的根本原因,完全在于其的政治立场。

image.png

  其一,杨修以及代表政治立场是站在曹操对立面的。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对曹操有所看法,更不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加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当时的祢衡和孔融之类名士,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甚至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杨修也是属于这个阵营。君不见,哪些曾经拂逆曹操或者站在曹操对立面的人,如崔琰太直,罚为徒隶,跟踪监督,“心似不平”,遂赐死;许攸、娄圭,虽是曹操的故旧且都立有功劳,只因有轻视曹家的言论,便都杀掉;孔融是名士,但好唱反调,也杀掉;就是佐曹起家的首席谋士荀彧,因对其要当魏公提了点不同意见,便不肯饶过,逼其自杀。杨修好卖弄小聪明,揭操之短,曹操当然不会放过他。

  其二,杨修站在曹丕的对立面。曹操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杨修是辅助曹植的,由于杨修的策划,曹植明显占了优势。当时的曹植和曹丕两边都有不少智囊谋臣,历史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而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曹丕于是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在斗争之中,出现了杨修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嫌疑,以及曹植司马门事件,导致曹丕成为太子。就这样,为避免身后的兄弟残杀和分裂,曹植的势力必须翦除,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除掉杨修也成为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君不见,曹丕称帝之后,曹植的智囊基本都被杀。

image.png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也就先前文所说的行军口令“鸡肋”事件,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杨修。那么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呢? 其实,曹操也想杀司马懿,曹操曾经给臣下说: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其一,是司马懿会隐忍,低调的掩饰自己,不像杨修那样高调。其二,司马懿是站在曹丕立场的,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丕影响了曹操。其次,司马懿年纪偏大,跟杨修没得比,曹操认为司马懿不可能活过曹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