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战略失误与蜀国衰亡探析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蜀汉的兴衰与诸葛亮的智慧与决策紧密相连。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按照智者的意愿前行。 一、诸葛亮与蜀国的辉煌时期 诸葛亮,字孔明,..
对蜀汉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军方领袖,自238年起,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国灭亡之前的一年。
诸葛亮与姜维两人一共进行了16次北伐,但历史上的蜀国,人口稀少只有百余万,还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以蜀国国力根本难以平定魏国,而且持续北伐又严重损耗国力,这种“无用功,却损耗蜀国国力”的北伐,以诸葛亮与姜维眼光,不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危害,既然如此为何诸葛亮与姜维还在不停的北伐,他们真实的目的何在?
在人多就是力量的三国时代,魏国、吴国、蜀国人口差距很大,其中蜀国最弱,可谓是“弱不禁风”。
1,《文献通考·卷十》记载: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663423户,人口443万人。
2,《文献通考·卷十》记载:280年吴国灭亡时,东吴有53万户,官吏3.2万,士兵23万,男女人口230万,后宫5000人,因此总人口大约256万。
3,《晋书》等记载,221年时蜀国有20万户90万人,263年蜀国灭亡时一共有108.2万人,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
以上人口属于在册人口,实际人口肯定远不止这一些,但管中窥豹可知,蜀国的确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人口还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以如此孱弱的国力,别说几乎不可能平定魏国了,可能反而会让自己越打越弱,因为蜀国经不起一场大败,而魏国失败多次也不会伤筋动骨,以诸葛亮的才华,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也不会天真的认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既然如此为何还不停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其实不是消灭魏国,而是攻占凉州,所谓“得蜀取陇”。
1,如果只是自保,蜀国尽管占据荆益二州,但战略回旋空间较小,一旦魏军突破天险,蜀国核心就暴露在魏国兵锋之下,逃都没有地方逃。
2,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国北伐只能“出秦川”,但出秦川却非常艰险,只有穿子午谷、过褒斜道这两条路。而从陇右凉州出秦川,却是一条平坦大道,因此诸葛亮北伐首先是为了取陇右。魏延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并非不懂,而是认为太难,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知道蜀国太弱,经不起失败,不能轻易冒险。
3,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魏国得陇望蜀的美梦。
4,陇右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且才多将广、良马众多,另外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总之,诸葛亮一旦成功图谋陇右,不仅改写蜀国战略居民,更能大幅度增强蜀国力量。
通过汉中之战,蜀国夺取汉中,一旦诸葛亮再取陇右,使蜀、汉、陇连成一片,蜀国不仅拥有更大战略空间,还能增强国防安全与国力,更能开启“出秦川”的坦途,此后再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围圈,就会改变蜀汉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的局面。
其实,蜀国这一战略早已存在,刘备很早就把凉州列入猎取版图之中。刘备在世时,孙权派遣诸葛瑾索要荆州,刘备回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凡尽以荆州还吴耳。”汉中之战后,马超投降刘备之后,重用马超是为了“西和诸戎”,取其凉州,再挺进中原。
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与姜维十一次北伐,总体目标不是北伐平天下,而是图谋陇右。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等,姜维也多次出兵攻打陇右。
诸葛亮与姜维不停北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熟知的“以攻代守”。
曹操在位时,208年南征爆发赤壁之战,213年南征在濡须口与孙权会战,217年南征又与孙权战于濡须口;曹丕在位时,222年、 224年、225年三征东吴;曹睿继位之后,于228年三路攻吴,双方爆发石亭之战,魏国大败;252年,司马昭率军7万在时隔24年之后又一次南征。通过这些历史可见,魏国平天下战略应该是“先平东吴”。
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其次才是东吴孙权,但令人奇怪的是,魏国为何不先打蜀国,先解决最弱的一个,而是一直南征吴国?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诸葛亮与姜维的不停北伐,让魏国不得不战略防守蜀国。
由于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但仅仅死守,未必不会出现疏漏,而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不仅消耗魏国实力,也能让魏国疲于应付,这样才能实现“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的战略。
除了以上两个战略目标之外,诸葛亮与姜维北伐目的也有所不同。
诸葛亮在位时,大权在握,蜀国几乎是他一人说了算,可以按照战略规划行事,但诸葛亮死后,蜀国朝廷渐渐被奸臣把持,尤其是备受刘禅信任的黄皓。
董允在世时,每一次见到黄皓都严厉批评,让黄皓不敢为非作歹,所谓“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董允去世(246年)之后,朝中便无人控制黄皓为非作歹了,甚至于黄皓因为嫉恨黄皓,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
姜维深知其中利害,一直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因此,除了为以上两个战略服务的北伐之外,姜维11次北伐中还存在保护兵权的目的,尤其蜀国灭亡之前一年的262年北伐,纯粹就是为了保住兵权。
可惜的是,北伐是一把双刃剑,蜀国不停北伐,却没能实现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反而让蜀国不堪重负、兵困民疲,耗损国力至巨,以至263年被魏国轻松灭亡。其实,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就劝告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魏国几代帝王疯狂南征,却一直没能占到东吴便宜,几乎不是打败就是无功而返,相反一次重兵平蜀却顺利灭蜀。或许,蜀国是“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文献通考》、《晋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在诸葛亮光辉的一生中,也曾因为“心病”而引发了一场蜀国历史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任,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其中,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然而,关于刘备在白帝城托..
刘禅,即蜀汉后主刘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既有认为他昏庸无能的观点,也有认为他大智若愚的看法。而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闻名于世。然而,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他的许多锦囊妙计背后隐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争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其中关羽失荆州更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关羽之死,不仅标志着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也让无数后人猜测其..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对象。他的陵墓,历经1700年风雨,却奇迹般地始终无..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了蜀汉的基业。以下是除了姜维之外的其他九位重要接班人: 1. 蒋琬:蒋琬..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说,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故意打压他;也有人认为,魏延确实存在反骨,诸葛亮不得不防。那么..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然而,在他执政期间,蜀汉为何没有选择先伐吴?这一疑问不仅关乎历史事实,更揭示了深刻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