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群臣一起赏月,写了半首诗没人能接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很多的皇帝,大概有五百多位,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后才有机会荣登皇位。他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统统都不在话下,但是也有的皇帝不是很会治理国家,尽管他们有着满腹诗书。但是有一位皇帝就跟不一样了,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对于治国之道很是精通,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image.png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能文能武,从小就是出生在官宦世家,参军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能武的原因了,从小的他就参军,长大后也当上了将领。有一次事例记得特别清楚,一次打仗完了,有士兵看到赵匡胤搬着一大箱子,以为他中饱私囊,最后真相大白居然是一大箱的书。

  对于赵匡胤来说,如果说会武是可以带兵打仗,平定天下,那么会文就是治理国家,文明天下,这两种想法他都通过自己做到了。这也是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后出现“抑武扬文”的现象,一方面是他觉得有必要学文,而且可以牵制武力的发展。

  有一次中秋节,赵匡胤就邀请群臣一起庆祝,望向皎月,痛饮良酒,他兴致勃勃的脱口而出:“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诗句气质磅礴,意境明了,算得上是人生大臣们纷纷拍手叫好,奈何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接上他的诗句,场面很是尴尬,赵匡胤也不知道下联要写什么好,这也成了这首诗的遗憾。

  四百年后,终于等来了这首诗的尾声,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件事情很是上心,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于是作出了下面的这些诗句“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明朝的臣子们看到是皇上作的诗,所以也是在拍手叫好。

  或许,这四百年间,不是没有人作不出来这首诗,而是没有人敢说出来,所以才造成这首诗直到四百年后才被完结,臣子们的拍手叫好,或许也不是真的好,只是想巴结皇帝,讨其开心罢了。

  后世有文学家表示,朱元璋的诗略显僵硬,很难与赵匡胤的诗是一致的,所以也不见的就是好的。其实可想而知,不是同一个人作的诗句,本来就是心境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时隔四百年间那么多年的变化,一首诗就可以明了。

  但是我们不能否决朱元璋的能力跟才华,作为开国皇帝,必定有他的一定的惊人之处,不应该只是由一首诗来证明他的才能,对于他做过的大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爱好学习,博览群书。

  这一首诗,不同角度的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在那不同的时代中有着不同的人才,在治国大道上都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是他们,通过一首诗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至今,让后世学习其学习精神,向其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