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篡位成功是因为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曹操弃曹植而选择曹丕,究竟是对还是错?

  有人认为曹魏最终失败缘于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如果当初选择曹植情况就不一样,曹植假如当了皇帝就没有司马懿、陈群这些人什么事了,司马氏夺权的一幕肯定不会出现。这样说似乎有一些道理,如果曹植当上皇帝,司马懿不仅掌握不了大权,而且会被曹植首先收拾掉,确实没有后来的魏晋“禅让”了。但没有司马懿曹魏的江山能坐稳吗?这大概又是一个问题。

  司马氏之所以取代曹氏开创了另一个朝代,他们自身的努力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原因在于曹氏子孙们自己把江山弄丢了。无论曹丕还是曹植掌权,关键不是看司马懿能否得势,而是看曹丕和曹植谁的政治素质更高,谁有当一代明君的潜质。事实证明曹丕不具备这样的潜质,但可以肯定地说,曹植更不具备。

曹操.jpg

网络配图

  与工于心计、颇有诚府的曹丕相比,曹植显得更加坦诚、率真。赤壁之战后的某一天,刚刚投奔曹操的著名书法家邯郸淳有事拜见曹植,邯郸淳成名很早,有“神童”的美誉。他见到了曹植,那时正值炎夏,外面很热,曹植见了邯郸淳不说一句话,既不问他来做什么,也不搭理他,把大书法家撇到那里自己走了,弄得邯郸淳走也不是,留也不是,颇为尴尬。过了一会儿,曹植回来了,原来他洗澡去了,刚洗完澡的曹植披着头发、光着膊子,坐下就跟邯郸淳畅谈不止。曹植的口才极好,而且有表演天赋,记忆力也惊人,激动时一会儿击剑,一会儿吟颂诗文,一气吟颂数千言不带歇气的。

  终于停下来喘口气,曹植这才问:“邯郸先生,你来这里做什么?”邯郸淳说了公事之后,曹植进内室换了衣服,整顿仪容,重新回来跟他谈天说地,曹植的知识很渊博,从三皇五帝说到历代贤君名臣的优劣,从古今文章的得失说到如何用兵,曹植谈性不减,索性留邯郸淳一起喝酒吃饭,还叫了一些人作陪,一边吃曹植一边继续聊,中间不忘让人过来添酒加菜,整个席间全是他一个人的事,“坐席默然,无与伉者”。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曹植,聪明、博学、热情、充满激情。读曹植的诗文,也深为其才华所感染,“三曹”中公认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谢灵运甚至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读他的诗作,最大感受是里面蕴含着的那些真实的情感,对友人的思念,对弱势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看法,都发自于他的内心,加上文采卓绝,水平实在很高。

  但是,文采与政治是两回事,中间不能划等号,历史上像曹操那样集文学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毕竟是极少数,曹植不属于这样的伟人,他长于文学而短于政治,他是性情中人,不是官场中人,更不是雄才大略的霸主。

司马懿.jpg

网络配图

  与曹丕的深沉的相比,曹植更随性和浪漫。但随性再往前走一步就容易变成任性,浪漫再往前走一步就容易变成轻浮,曹植恰恰走得有点远。史书中说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他的这些缺点都能举出具体事例来。曹操开始觉得曹植坦诚、善良、有同情心,又极具才华,比较喜欢他,有意让他接班。但曹操吃不准,还想观察观察再说,于是让他们兄弟几个都“开府”,交给他们办一些事,用以考察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办事水平,曹操慢慢发现曹植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感性的东西太多,有些作为还显得浮华和夸张。

  曹操经过痛苦的思索最终决定把权力交给曹丕,尽管这不是他最满意的结果,但在他看来这仍然比交给曹植来得保险。失望中的曹植突然变得消沉和自暴自弃,经常酗酒误事,让曹操更加失望。有一回他喝多了,跟心腹杨修一起从只有帝王才能通行的司马门乘车而出,一边走一边大声议论,说他们兄弟们之间的坏话。曹操得知后大怒,杀了管理司马门的官员以示对曹植的警告,可曹值仍然不加收敛,以后又出现喝酒误事的行为。

  曹植有善良、坦诚的一面,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一流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缺少必要的诚府,也不具备政治技巧,尤其是遭遇挫折后表现出来的不堪一击,更是不成熟的表现。可以肯定,曹操即使当初把权力交给了他,他也不会把江山治理得比他哥哥曹丕更好。

  太浪漫就是轻浮,太温情就是不成熟。同一件事,对普通人来说属于浪漫,对领导可能就属于不成熟了。领导者肩负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责任,因而要求他们更加沉稳、成熟和老练。成熟的领导应该熟悉一切情况,将大局掌握在自己手中,能知人善任,同时能驾驭复杂的局面,也能驾驭各种类型的下属,始终成为本集团的核心。

曹操 (3).jpg

网络配图

  领导者通常工作在舵手这个位置上,他应该站得高、看得远。当上领导也不排斥一些个人爱好,极个别领导也有可能成为与本人工作不太相干的某个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但那通常是凤毛麟角。对领导者来说,任何个人爱好都位于从属地位,领导的精力应该放在事业上,既然被推上了这个特殊的岗位,这一点就无法选择,该牺牲的就得牺牲。

  一个好人、有才情的人、天赋很高的人却未必是一名好领导。领导除了专业素质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摔打,在失败中逐渐成长、成熟。自控能力是领导者成熟的一个标志,在复杂或突然的情况下,要善于排除不良外在因素的刺激和干扰,运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领导者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下属,具有示范效应,领导者性格上是否成熟、稳健也决定着集团的共同命运。

  趣历史原创独家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司马懿家族:从河内名门到两晋王朝的权力轮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家族的权力轨迹堪称传奇。这个以河内郡为根基的世家大族,自东汉末年崛起,历经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最终在南朝刘裕的篡位中走..

    司马懿家族:从河内名门到两晋王朝的权力轮回
  • 司马懿如何降伏青州兵:权力博弈与战略智慧的交织

      青州兵作为曹操起家的核心军事力量,其成分复杂、意志坚韧,却在曹魏政权更迭中成为关键变量。司马懿能成功降伏这支曾“擅击鼓相引去”的流民武装,既源于其政治手腕..

    司马懿如何降伏青州兵:权力博弈与战略智慧的交织
  • 曹丕登基背后的三大功臣:司马懿、贾诩、吴质谁的影响最深?

      曹丕能够从曹操众多子嗣中脱颖而出,最终登基称帝,离不开三位关键人物的辅佐:司马懿的深谋远虑、贾诩的决胜千里、吴质的奇谋百出。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曹丕..

    曹丕登基背后的三大功臣:司马懿、贾诩、吴质谁的影响最深?
  • 曹丕最应该感谢的人:贾诩、吴质还是司马懿?

      曹丕能够从曹操众多子嗣中脱颖而出,最终登基称帝,离不开三位关键人物的辅佐:贾诩的深谋远虑、吴质的奇谋百出、司马懿的隐忍辅佐。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曹丕..

    曹丕最应该感谢的人:贾诩、吴质还是司马懿?
  • 崤山奇缘:司马懿与胡昭的生死师徒情

      在三国时代的烽火硝烟中,司马懿与胡昭的相识如同一道清流,既有乱世中的生死相依,又有师徒间的智慧传承。这段跨越半生的交情,始于崤山的一次求学,深于一次惊心动..

    崤山奇缘:司马懿与胡昭的生死师徒情
  • 司马懿的暗夜梦魇:揭秘让冢虎颤抖的三位隐形克星

      三国博弈的棋盘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常被后人津津乐道。然而翻开史书细察,这位"冢虎"真正的恐惧,却源自曹魏阵营中三位深谙制衡之道..

    司马懿的暗夜梦魇:揭秘让冢虎颤抖的三位隐形克星
  • 诸葛亮与司马懿:生死之序与寿命长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这两位智者的生命轨迹却有所不同,..

    诸葛亮与司马懿:生死之序与寿命长短
  • 司马懿与诸葛亮:早年名声差异之探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司马懿与诸葛亮无疑是两位最具代表性的战略家与政治家。然而,尽管两人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司马懿与诸葛亮:早年名声差异之探秘
  • 司马懿:历史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曹魏政权乃至西晋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

    司马懿:历史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 诸葛亮与司马懿:智谋与权谋的巅峰对决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英雄辈出、智谋横行的时代。其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蜀汉与曹魏两国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

    诸葛亮与司马懿:智谋与权谋的巅峰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