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三国时期曹魏的治世能臣与河东太守典范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对曹魏实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长久以来,对于三国时代的认知,许多人停留在曹魏第一,蜀汉和勉强排得上号的层次。具体来说,就是认为着曹魏集团实力太强,蜀汉实力太弱。因此,尽管诸葛亮和姜维等人都是那个时代非常杰出的人才,可北伐多年却没有任何进展。最后蜀国被灭亡是注定的事情,换谁来都不好使。
那么,曹魏真的那么强大吗?面对蜀汉的北伐真的应付起来游刃有余吗?要想得到问题的答案,就要从曹魏的基本盘说起。众所周知,曹魏的国土面积非常广,大概占据了当时中国五分之四的领土。而蜀汉,则只有十分之一。应该说,这是事实。但问题是,当时三国的总人口加起来也就不到1000万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这么大的国土面积,曹魏集团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果不其然。就拿蜀汉集团多年北伐的主要地区雍凉来说,其实曹魏集团一直对这个地方处于名义上的管理状态,实际上都统治力量很薄弱。因为雍凉地区没有多少粮食,经济很不发达,如果是派驻军队的话,光是吃饭都要从中原地区千里运粮。而曹魏集团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粮食,因此蜀汉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频繁攻打雍凉地区,让曹魏集团疲于应付。
在曹魏集团的北部战线上,压力也同样很大。鲜卑的雄主科比能是曹魏的死对头,多年来一直袭扰曹魏边境,极大牵制了曹魏集团的实力和资源投放。荆州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孙权北伐的次数据统计超过了10次,而且每次都是带领着10万军队出击,要不然就是攻击合肥等战略要地,要不然就是发挥着东吴水军的优势袭扰魏国在荆州的海岸城市。总之,打开地图看看,曹魏集团可以说是四面受敌。虽然说军队战斗力强,但是分兵防守压力非常大,经常捉襟见肘。
最窘迫的当属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从西边出其不意达到了陇西地区,一时间“三郡皆反”,由此可见曹魏集团的虚弱和慌乱,最后严重到了曹魏集团的皇帝曹睿只能御驾亲征,才算是让曹魏的西部战线稳定了下来。然而,也只能如此了。事实上,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曹魏集团都是处于防守地位,根本不敢进攻。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要防守的地方太多,机动野战部队太少所导致。
由此可以设想,倘若是街亭之战中马谡取得了胜利,诸葛亮肯定能够全部占据陇西地区。到时候,曹魏集团就是再不甘心,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抢回来,只能是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将雍凉地区纳入到蜀国版图当中来。
所以,如果只是论国力总量的话,曹魏集团当然是远远超过了蜀汉和东吴,但问题在于战争是局部性的,并非是简单的国力较量。因此,曹魏集团并没有那么强大,在面对蜀汉集团多年来的北伐战争中一直都是处于被动防御地位,可谓是非常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汉朝名门京兆杜氏,是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历仕曹操、曹丕两代,以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
在《三国演义》中,华歆常被刻画为趋炎附势的政客,如逼迫汉献帝禅位时“按剑指帝”的“黑脸角色”。然而,正史中的华歆却是曹魏政权的核心支柱,其政治智慧、清廉操..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谋士们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各自的主公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到三国谋士,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诸葛亮,然而,在那个英..
在正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马超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马超以其卓越的武艺、威猛的形象和传奇的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在这部巨著的最后一回中,一个名叫羊祜的人物首次登场,并占据了重..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文化史上,有一个名词“三曹”被频繁提及,它代表了当时魏国文坛上的三位杰出人物。那么,三国时期魏国的三曹指的究竟是谁呢? 一、三曹的定义与..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更以其坎坷的命运和悲惨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他就是东汉末年三国..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庞统的名字或许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那样响亮,但他却是当时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谋士。他的智谋和才华不仅为刘备所赏识,也为后世所传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