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朱棣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还不知道:朱棣迁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朱棣其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总的来说,此人小时候算得上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好孩子”。自小,他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舞文弄墨,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怎奈,他在一众兄弟中排行第四,且不是皇后所出。如此一来,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真是两边都不靠。

image.png

  如果,太祖皇帝朱元璋愿意推行能者居之的皇位继承人制度,那他或许还有几分胜算。但偏偏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坚持只有立嫡或者立长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自己辛苦创下的基业能千秋万世。

  如此一来,燕王虽自认为才干并不逊色于自己的几位兄长,但也明白,自己几乎没有继承大位的希望,毕竟,即使按年龄来算,也轮不上自己。此外,太祖皇帝也刚好看出这个儿子并非池中之物,如不加以约束,他日恐怕会引发同室操戈的悲剧。因此,在多番斟酌后,他将这个儿子派到当时军事重镇北平。

  当然,他将燕王派到北平,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避免他们兄弟之间,因为皇位争夺引发战乱。毕竟,能够开创一个王朝的人,他的眼界和格局又怎会只有这么一点呢?事实上,太祖皇帝之所以将朱棣的封地选在北平,主要还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儿子是一个有手腕、有能力的人。

  而此时的太祖皇帝,恰恰需要借助他的这种手腕和能力,来收回那些盘踞在北平老臣手中的兵权。

image.png

  作为一个以武开国的皇帝,他非常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曾经,为了安抚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他将手中的兵权都分了出去。但是,年龄越大的人疑心病就越重,到了晚年,他渐渐开始对这种功臣掌握国家大部分军队的情况感到不安。他害怕这些功高震主的老臣,会利用手中的兵权来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迫切想要收回这些人手中的权力。

  当然,他也不可能凭借一人之力,将整个国家的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恰恰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们都已经成长起来,可以独当一面了。但只要是人,总会分个远近亲疏,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儿子总比外人可靠,算计了一辈子的太祖皇帝同样不能免俗。

  因此,他产生了:让儿子们执掌军权,镇守四方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美好,皇位将来会传给老实忠厚的长子,所以,他已经致力于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掌舵人。而其他儿子则着重培养他们行军打仗的能力,将其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将军之后,便授予他们亲王的爵位。

  此后,再将他们安置到各个军事重地,赋予他们镇守边关的责任。这样一来,兄弟几人各司其职,又何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

image.png

  他的设想确实很美好,但是,理想和现实总归是有差距的,生于皇家的人又有谁不想那九五之尊的位置呢?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皇位只有一个,但是,皇帝的儿子却有无数个。在兄弟几人各项能力不相伯仲之时,他们或许还能勉强按捺住自己的野心,去辅佐前任皇帝选定的继承人。但怎奈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还未正式登基,便英年早逝。而此时的太祖皇帝,也做出了一个并不明智的决定,那就是跳过自己的儿子,选择了自己的嫡长孙,即: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一任的皇位继承人。

  自我国夏朝时期,便开始了“父传子”的皇位传承模式,哪有皇子健在就越过他们选立皇长孙为新一任皇位继承人的规矩呢?若太祖皇帝的几个儿子都是草包,那么,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倒没什么可非议的。可是,事实却偏偏是这些皇子不但不笨不傻,还个个能力出众。由此,太祖皇帝的这一决定,可谓是在众位皇子心中都埋下了怨怼的种子。

  而且,在那个将“百善孝为先”奉为金科玉律的时代,他们当然不能怨恨自己的父皇。如此一来,捡了个大便宜的建文帝,自然成了众位王爷首要的怨恨对象。更何况,明知自己已经是众位王爷火力集中的对象,可是,建文帝做事仍旧是一点也不低调。当政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削藩。

image.png

  单单从这两个字上,想必大家也不难猜出削藩是什么意思?

  所谓削藩,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消减藩王势力。当然,想要有效地削减藩王手中的势力,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消弱他们手中的军权。没有了军权之后,这些藩王可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一样,再也翻不出什么大浪了。眼见着建文帝来势汹汹,这些藩王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时,早已对中央有诸多不满的朱棣,率先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他宣称:“新帝之所以会大力打击藩王,是因为受到了小人的蛊惑。而自己此次出兵,正是为了铲除君王身边的奸佞小人,重新使国家政治恢复清明。”真正的当权者自然不会采信他的这一套说辞。

  但是,他提出的这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论,却赢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而这,也相当于他为自己之后谋朝篡位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我们姑且不论其过程如何,总之,最终的结果是他成功了。他不但成功的将自己的侄子拉下了皇位,还借此机会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其手中的江山。

  虽然,成功夺取了政权,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作为一个通过非正当手段取得皇位的帝王,关于自己所居住的这座皇宫,以及许多其它原本只由皇帝一人所知的皇室秘辛,他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哪有密道,也不知道哪有暗房。

image.png

  在别人的地盘上哪能住得踏实呢?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哪天有人突然冒出来行刺自己。何况此时建文帝生死不明,谁也不知道此时的皇宫之中,会不会依旧隐藏着此人的残余势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朱棣自然在这座皇宫中生活得是提心吊胆。正所谓,“穷则思变”,当人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的处境。

  金陵让他感觉浑身不自在,他自然愈加怀念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中国人大多都有故土难离的情怀,古人更是如此。成祖皇帝朱棣虽然生在南京,长在南京,但成年之后的他,却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平,因此,对于他来说,北平更像自己的故乡。

  更何况,他的千秋大业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用那个时期的话来说,此地也算得上是龙兴之地。因此,成祖皇帝自然对它十分看重,更何况,北平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绝佳地理位置。四面环绕的群山为其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与此同时,它又是连通东北三省的重要门户。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地位来说,北平都非常适合作为明朝的国都。

image.png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成祖皇帝难免动了迁都的心思。

  当然,在任何一个朝代,想要更改一个国家的首都,都不是一件小事。从小的方面来说,国家都城的变动,难免会引起国家经济政治中心的迁移。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国家变换都城,甚至,有可能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国运,从而,动摇国本。因此,这件事实施起来自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这其中,朝中大臣的反对,我们姑且不论。毕竟,有句话是“吃谁的饭,服谁的管”,作为一群给皇帝打工的人,这群大臣自然不敢太过得罪自己的老板。因此,迁不迁都,最终,还是要由皇帝来决定。可是,百姓方面就没有那么好处理了。

  虽说,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他的子民必须无条件遵从。但是,这句话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并非如此。成祖皇帝想要迁都,当然,不能仅仅是自己带着一帮大臣将朝廷的办事机构迁到北平,就算完事了。没有生产力,经济搞不上去,那首都的繁华气象又从何而来呢?

image.png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强制下令让许多江南的富商,以及经验丰富的农民和各种手工业者,随同自己一起迁到北京。

  对于这些商人而言,他们当然不愿意离开富庶的江南,到贫瘠的北平去。毕竟,越是繁华的地方,越好赚钱。而对于那些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他们这一去不仅意味着自己要远离故土、抛家舍业,而且,一切还得重头开始。

  此外,诺大一个朝廷搬到了北平,随之而去的官员及其家属们吃喝的粮食,以及各种生活器具从哪里来呢?最终,这所有的一切还是要依靠繁华富庶的江南。但是,这两个地方相距甚远,一路上的运输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当然,针对这一难题朝廷也拿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再次开通淤堵的运河。

  可是,运河是说开就能开的吗?开通这条运河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又从哪里来呢?当然,人力可以从全国各地征集,可所需要的钱却会再次分摊到江南百姓的身上。所以,从以上的种种联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次迁都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给江南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image.png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百姓为何会对此次迁都行为怨声载道了。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参考资料:

  【《明实录·太祖卷》、《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诸王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