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为何停止服征世界?黄金家族忙着内战

时间: 浏览:加载中...

  1851年,爱德华·克雷西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从马拉松到滑铁卢改变世界历史的十五大战役》,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决定性战役”的概念,日后变得非常流行,并引起后世许多历史学家的效仿。发生在1260年的艾因贾鲁特战役正是这样一场被许多人视为终结了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决定性战役。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

网络配图

  1252年7月,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发动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在各宗王部众中每十人抽出二人,组成十二万大军,交由胞弟旭烈兀统率西进。蒙古铁骑如狂飙一样扫过中东大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并处死哈里发,立国五百余年的阿拔斯王朝最终灭亡。1260年初,蒙古军又攻克了今天依旧战火频燃的叙利亚重镇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这年夏天,蒙古军的先锋已经抵达加沙,距离非洲只有一步之遥。

  但这时,蒙哥大汗去世(1259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的消息传到旭烈兀军营,旭烈兀命前锋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自己则率领主力于1260年6月26日东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国),第三次西征在事实上已经结束。虽然旭烈兀也曾经遣使埃及,要求马穆鲁克王朝素丹(又译“苏丹”、“算端”)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埃及已经成为蒙古的下一个目标——第三代蒙古大汗贵由曾经在国书里要求罗马教皇降服,但蒙古军从来没有制定过入侵意大利的计划。事实上,在充满制度自信的13世纪的黄金家族征服者眼里,“大蒙古国”与别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战争或者降服。

网络配图

  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原意为“奴隶”)在蒙古人的威胁面前选择了抵抗,竟斩杀蒙古使者及其随从3人。最高统治者库土斯素丹下令征召全国军队,逃役者处以笞刑。为了筹措军饷,库土斯命令征收所得税和人丁税。1260年7月16日,库土斯亲率倾国之兵(大约3万人)离开埃及,开赴叙利亚,最终于9月3日在距约旦河左岸的贝桑西北15公里处艾因贾鲁特与怯的不花率领的蒙古军(可能只有1万人)相遇。即使这只是一支蒙古军偏师,即使马穆鲁克军队可能在人数上占有很大优势,战役仍然十分激烈,直到库土斯亲自上阵,高呼“愿安拉佑其臣仆战胜鞑靼人”,马穆鲁克人才艰难获胜,俘杀怯的不花并重夺直到幼发拉底河的叙利亚地区。但马穆鲁克的统治集团注定只能同患难,无法共富贵。1260年10月24日,利欲熏心的大将拜伯尔斯由于没有获得阿勒颇作为封地,居然在叙利亚回兵埃及的路上,手起刀落,把库土斯的头给砍了,并继任了素丹的王位。

  这场战役的经过仅此而已。蒙古人虽遭失败,但主力尚存,就像怯的不花自己说的那样,“不应当让汗王过分伤心于一支蒙古军队的丧失。他可以设想到这只是在一年内他的兵士的妻子没有怀孕,他的马场内没有生驹……”短短两个月后,1260年11月底,一支蒙古军队就又重新进入叙利亚,再次抢掠了阿勒颇。可见旭烈兀并没有放弃夺取“肥沃新月地带”的企图,而艾因贾鲁特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如《全球通史》里所说的“挽救了伊斯兰教世界,标志着蒙古帝国衰亡的开端”,也显得颇有些言过其实了。

网络配图

  疲于内战的“黄金家族”

  实际上,伊利汗国的主要目标是叙利亚而不是埃及。因为伊利汗国的蒙古人经由臣属的安纳托利亚和小亚美尼亚的“间接”商路远远不够。为鼓励贸易尤其是从地中海贸易中分享更多的商业利益,伊利汗国必须控制叙利亚,掌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与西方世界展开直接贸易的出海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