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有什么能力?他为什么能代魏立晋统一三国?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晋武帝司马炎有什么能力?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一方面,他代魏立晋,统一三国,在天下纷乱数十年后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王朝。另一方面,他在任时的一些举措对晋朝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东晋迅速分崩离析的关键原因。

  司马炎的功过,一言难以蔽之,今天来说说司马炎之所以能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平定吴国,这一切过渡平稳,除了司马昭打下的基础,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司马炎同样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

  后人谈到司马炎灭吴统一天下,津津乐道的多是羊祜的足智多谋,王濬的楼船下益州,这些固然没错,不过在他们背后,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作为军政一把手的司马炎的能力。

image.png

  首先,我们要看到,虽然司马炎继承了一个好底子,司马氏独揽大权,势力庞大,但真正要代魏也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在封建社会,“篡位”是件非常受忌讳的事,尤其是身为臣子篡了自己的皇帝,这被视为大逆不道,会被后世千秋诟病,晋朝历来被人嘲讽得国不正,也正是这个原因。

  正因为如此,司马炎不得不小心翼翼,篡位之后,首要目的不是大兴刀兵,而是发展生产,巩固民心。

  所以直到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才基本完成伐吴的准备工作。准备归准备,到他真正出兵伐吴时,则又过去了十一年,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反叛,晋朝必须不断出兵讨伐,牵制了很大兵力。

  针对这样的局势,朝中以重臣贾充为首的许多大臣都反对伐吴,在司马炎的心腹里,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王濬等几个人支持。

  “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

  面对北方局势的不稳和群臣的反对,司马炎也不能不慎重考虑,这一耽搁就是十年。

image.png

  到咸宁五年(279年),伐吴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首先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取得了胜利,“咸宁元年二月...叛虏树机能送质请降”。

  树机能是鲜卑族的重要领袖,反晋的强敌,他的送质请降反映了西晋与周边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发生了重大变化,自此以后西晋基本上掌握了军事的主动权。

  同年间,东晋对少数民族的作战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西域戊已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五月,“镇西大将军、汝阴王骏讨北胡,斩其渠帅吐敦”,秋七月“东夷十七国内附”,周边的少数民族已不敢轻易侵犯,基本上解除了伐吴的后顾之忧。

  强大的水军也建立起来了。

  王濬在巴蜀造船七年,“其木柿蔽江而下”,“舟揖之盛,自古未有”。

  另外,在东吴,孙皓的统治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陈寿说:“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王濬力主抓住吴王腐败这一有利时机兴兵致伐,他说“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早卒,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王濬说得有道理,如果不乘孙皓在位无道的时机,如果孙皓早死,吴国再出个明主,事情就要麻烦很多。

  司马炎及时抓住了这个有利战机,兴兵伐吴一旦决策,坚定不移。

  咸宁五年十一月“诏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镶、大都督、总统六师”。而贾充竟抗拒王命,说“兴军致讨,俱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克堪”。

  晋武帝面对腹心重臣的拼命反抗,毫不动摇,柔中有刚地说“君不行,吾便自出”,也就是说你个人是否出征我可以让步,但伐吴之策决不变动同时给贾充一个难题,看他是否敢再次抗拒。

  当然贾充不管有多老的资格,多大的功劳,也不敢逼皇帝御驾亲征。“充不得巳,乃受节镶,将中军,为诸军节度。”

  实际上任命贾充为元帅完全出于政治动机,而非军事需要。

  这样做一方面不至于使腹心之人产生离心,另一方面由于贾充位高,以示伐吴决心之大。

image.png

  晋武帝对这样一位元帅,没有也不会把军事重担全撂给他,这担子实际上是武帝自己担起来了。

  就在任命贾充为元帅的同时,司马炎已调遣了六路大军分军出击,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具体部署。

  “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仙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挂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骥将军王溶、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

  后来王濬、杜预、胡奋等进军顺利连打胜仗时,司马炎又于太康元年公元年二月下诏:

  “溶、彬东下,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株陵,与奋、戎审量其宣。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槽,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溶。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总督诸方。”

  从整体战略到具体战术,司马炎指挥得面面俱到。司马炎也没有只顾着伐吴,对于北方他同样保持戒备,咸宁五年十一月遣兵伐吴,十二月就派马隆讨伐降而复叛鲜卑树机能,一点也没落下,表现出很强的全局观念。

image.png

  对北方的作战,实际上是以攻为守,要彻底方除后顾之忧。但却出乎意料地大获全胜,“大破,斩之,凉州平”预定的军事目的完全达到了。

  这比羊枯主张的全力伐吴,“速战速胜,“平吴则胡自定”要稳妥得多。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比羊枯高一筹。

  在司马炎发动的统一之战里,他表现得是充分准备,选择良机,慎重果断,统筹全局,决胜千里,应居统一之首功。

  当然,司马炎不是完人,他在个人品格上有正有反,在政治上也有得有失,这些到下面文章里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