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杀吴三桂 吴三桂的权势有多大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军攻入云南之后,洪承畴就被调回了北京。这个曾经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就像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妄图通过只言片语去了解一个人,这种思想和做法是不成熟的,不仅不成熟,甚至还有些幼稚。参差不齐的军事战争,兴衰交替的江山社稷,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勾勒出一幅偌大的艺术绘画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着一些说不清楚的神色。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全面透彻的审视,比如明朝的“救时宰相”张居正,一副赤胆忠臣的正义模样,可他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张居正联合宫内太监冯保,暗地里抓内阁首辅高拱的小辫子,从而谋取更尊贵的权势地位。诚然张居正在政治改革上做了一番不错的成绩,可他对待小皇帝的严苛以及妄自尊大的语气,丝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被骂作“大汉奸”的明朝降将吴三桂,有人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有人说他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之徒”。
作为明朝的重要边关守将,吴三桂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他没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没能及时勤王。明朝覆灭后,吴三桂对关外的清军和关内的大顺军首鼠两端,迟迟不肯下决定,直到他听说父亲吴襄被抄家的消息后,才毅然决然转向清廷。清军的实际领导者是多尔衮,他自然明白吴三桂对战争局势的重要性,如果把现在的局面看作一盘棋,吴三桂就是最关键的那一步。昔日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平西王,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背尽天下骂名。
今天我们来了解的是晚年的吴三桂,他同样是那个置父母性命于不顾的不孝逆子,也同样是追杀故主子孙邀功的清廷走狗。
吴三桂是追寻着永历帝的脚步来的云南,明朝灭亡后,朱氏子孙没有放弃恢复故国的努力,他们一直想要日落西山的帝国命运转变为东山再起。南明政权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悄然建立,老百姓视清军是血腥虐杀的蛮夷兵,而南明军则是战无不胜的王师,希望南明可以重振旗鼓,最起码也要保住眼前的半壁江山。可惜即使是外敌犯境的危急时刻,南明朝廷依旧没有改变窝里斗的老毛病,文武大臣争权夺利,好不容易召集的士兵,却因指挥官的明争暗斗节节败退,清军的南下之路顺畅无阻。战争的不如意,南明军被清军追得东逃西窜,为此南明的永历帝整日饥肠辘辘,云南全境陷入清军的包围圈。
走投无路的永历帝逃入气候炎热的缅甸,侥幸逃过一命,没有落得个悲惨下场。这个结局让以顺治帝为首的满洲贵族喜出望外,认为抗清势力已经回天乏术,不能再与清朝对抗了。可吴三桂却不那么想,他有着降臣的尴尬身份,很容易造成君臣相疑的局面,吴三桂认为只有擒杀永历帝,才能证明自己对新王朝的忠心。永历帝对吴三桂来说,是一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二心的物件,作为昔日的明朝重臣,他对永历帝也并非没有恻隐之心,可他不能有任何的同情和袒护。
明朝没有任何对不起吴三桂的地方,甚至吴三桂的辽东总兵都是明朝所赐,他没能及时勤王,崇祯帝在北京城自缢身亡。吴三桂前半生的功名地位都是明朝给的,可现在他要用明朝帝王后裔的头颅,去向投奔的新主表忠心。吴三桂三番两次上书,要求亲自率军进入缅甸,扫除南明残余势力,顺治帝认为没有必要,南明失去抗衡的实力,让它自生自灭就好。然而顺治帝说得越是轻松,吴三桂越是认为必须要擒杀永历帝,才能表示自己的忠心,吴三桂几次言辞恳切的上疏,说动了顺治帝的心。
就这样吴三桂带着自己的军马,再一次踏上为清廷效命的路程,永历帝得知后专门写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信,信中提到明朝对吴三桂的恩情,又对吴三桂委婉哀求,还是没有打动吴三桂想要献媚清廷的心。缅甸在清军的压力下,不得不献出永历帝以求自保,这时的吴三桂早已失去君臣人伦,他硬起心肠向清军下达命令:处死南明余孽。
满洲人对吴三桂失去信任,也就是从吴三桂亲身进入缅甸擒杀永历帝开始,顺治帝可以理解吴三桂在时势的压迫下苟且偷生、邀宠献媚,也可以带着欣赏和蔑视的眼光看着吴三桂拼尽全力为清廷卖命。但是当吴三桂为讨好新朝廷,执意要将无力回天的南明剿杀时,顺治帝不由地对吴三桂产生一种厌恶情绪,今天能够为新主杀旧主,无异于吴起的“为求功名不惜杀妻”。当吴三桂从缅甸回来时,他又开始全力镇压云南全境此起彼伏的叛乱,在顺治帝代表的清廷时期,吴三桂的王爷生活过得舒适且有趣。
1661年,8岁的康熙帝即位,比起那些在白山黑水崛起的祖先,康熙帝自幼接受的是传统汉族教育,学的是天人感应和君为臣纲的道理。康熙帝对吴三桂当初的投奔态度异常反感,汉族士大夫的守节在吴三桂身上荡然无存,康熙帝丝毫不感谢吴三桂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的汗马功劳,在他看来即使没有吴三桂,还是会有李三桂、孙三桂。最让康熙帝震惊的是,吴三桂厚颜无耻的卖主求荣,连身为主子的他都有些不可思议了,忠心表得太过分反倒适得其反。亲政后的康熙帝对困扰已久的三藩问题十分不满,在他看来降臣可用但不可重用,镇守清朝边疆的不是哪位满洲勇士,而是有过叛降前科的汉臣。康熙帝不想让三藩成为影响帝国安宁的变乱因素,他开始着手处理撤藩事宜,康熙帝的理解很简单,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
1673年,康熙帝亲自盖章的撤藩诏书送到云南,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的确是个让他意料不到的结果,一个刚刚上位的青年皇帝,竟敢对劳苦功高的实权王爷下手。云南是他苦心经营想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家业,他自认为给清朝打下了大半个天下,要一块云南的封地无可厚非,况且顺治帝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份封赏。半辈子的出生入死,换回一块不大不小的封地,吴三桂觉得自己够低调的了,没想到现在康熙帝还要收缴自己的兵权。
吴三桂早在降清的那一刻,就站在君臣道义的对立面,汉人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在清朝官场上吴三桂结交了很多朋友,但也不可避免地竖立了许多敌人,交出兵权的结果,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势必会受到威胁。史学家把三藩之乱的罪责归结在吴三桂的身上,这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吴三桂早年的叛明降清让他多了一顶图谋不轨、野心勃勃的帽子。如果不是想要做出一番业绩的康熙帝对吴三桂步步紧逼,这场叛乱本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吴三桂都是六十二岁的年纪,他就是想造反也没这个心思了。
康熙帝大可以等吴三桂寿终正寝后,对云南平西王府快准狠地下手,这样的处理结果对百姓的震动会小很多,可年轻气盛的康熙帝一刻也不愿意再等,他将吴三桂视作扎在心里的刺。撤藩诏令一次又一次的下达,宣诏使臣的催促,让吴三桂忍不住破口大骂:“我将整个天下送给别人,云南之地是我用血换来的,现在小孩贪图此地,不允许我居住了吗?”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再一次披挂上阵,带着数十年积攒的二十万人马北上,吴三桂的部将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亲手训练出的精锐,转眼间半壁江山已在吴三桂的手中。然而吴三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止步在长江以南,他派出使者向朝廷议和,表示自己不是真的反叛,只是希望保住自己的那份家业。
吴三桂本以为自己这一路的摧枯拉朽,足以让年少的康熙帝心急如焚,没想到康熙帝对吴三桂的议和明确拒绝,纵横大半生的吴三桂远不如康熙帝坚强。对待吴三桂滞留在北京的子孙,康熙帝毫不手软地处死,吴三桂突然意识到局势不可挽回,他冒险再一次渡江,却终究错过时机。康熙帝早已调集全部清军,举全国之力对吴军进行反扑,屡战屡胜的吴军第一次品尝失败的苦头,随后不断地向后败退,局势由最初的一片大好转变为节节败退。
吴三桂驻足长江多达数月,由此错失良机,满盘皆输,许多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吴三桂之前的战争就明白了,他只适合为主卖命,而不适合做主子。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永远不会坐在自己的身上,吴三桂的战略眼光良好,他可以做一个顺应时势的投机者,却做不了掌控全局的实施者。对此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提及了关于“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
而吴三桂则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1678年,起兵五年的吴三桂在绝境中痛苦离去,三年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参考资料:《清史稿》、《资治通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军攻入云南之后,洪承畴就被调回了北京。这个曾经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
很多人都不了解吴三桂反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康熙是清军入关以来的第四个皇帝,前几个皇帝的统治极大的稳固了清朝的势力,康熙登基后,更是..
今天趣历史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朝建立后,对那些背叛明朝,效忠清廷的前明官员进行了封赏,其中前明朝辽东总兵---大汉奸吴三..
你真的了解陈圆圆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陈圆圆,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名艺妓。她是一个风尘女子,乃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与柳..
烽火山海关,李自成为什么在此战役中败给了吴三桂?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一片石激战后,李自成溃退北京,而吴三桂成功向多尔衮递交”投名状..
时间回到大明灭亡的那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孤悬山海关的吴三桂在反复思量后,决定引清军入关,报君父之仇。 当时的情况下,清军并不占..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673年,吴三桂以迅雷之势发动叛乱,席卷云贵,杀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这..
还不知道:吴三桂和山海关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要提出一连串问题,吴三桂为谁死守?吴三桂死守不死..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直以来,历史的探究都是我们不愿意去放弃的东西,文化的源远流长,让这种探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