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 壮族医药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
在壮族历史悠久的岁月中,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也反映了古代壮族的服饰发展,其中以蚕丝为原材料的壮锦更是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要将已结成茧的丝变成能织布的丝,还要经过四个步骤:混茧、剥茧、选茧、煮茧和缫丝。
混茧: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人们需要对不同地区生产的蚕茧按比例进行混合。这样可以扩大批量,均衡茧质,统一丝色。混茧时要求茧色、茧形基本接近,茧丝纤度不匀较小,茧丝长一般相差不大于200米。
剥茧:茧子外层的茧衣纤维细而脆弱,不能用于缫丝,必须先行剥去。为此,人们还设计了专门的剥茧机以剥去茧衣,以保证煮茧的数量准确和在后面的煮蚕过程中煮熟的均匀。剥除的茧衣量必须适当,因为剥除太多会影响出丝量,剥除的春茧茧衣量约占全茧量的2%,秋茧约占1.8%左右。
选茧:这个过程是要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选茧分类,剔除原料茧中不能缫丝的下脚茧,这样用于制作丝绸的丝就都是上等好丝了。选茧分为粗选和精选两步。粗选是选出双宫茧和下茧,其余都是可供缫丝的上茧;精选则是在粗选的基础上,在上茧中选除次茧,并按茧形进行分型。
煮茧:煮茧能适当的膨润和溶解丝胶,增强茧丝的韧性,保证茧丝能连续不断地按顺序离解。煮茧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煮茧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丝的质量。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就是缫丝。以前是用手抽丝,再卷绕在丝筐上;现代的缫丝一般使用机械。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抽出,再合并就制成生丝或柞蚕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
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坚固耐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
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画面长约172米,距江面最高约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3~10米不等。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
(一)对岭南及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等病症,逐步有所认识。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
壮族广泛流传的神话之一。有两种文体流传,一为散文体,一为韵文体,内容大体相同。 《布伯》主要讲述英雄布伯同天上雷王作斗争的故事:英雄布伯,为拯救人类免遭..
壮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